分享

寻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9)——山东潍坊坊子德日建筑群 | 静思斋

 静思斋历史文献 2023-09-20
访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系列游记第129篇:山东潍坊坊子德日建筑群
本文系静思斋·于岳原创,转载请注明出处!谢谢!
寻访时间:2023年8月17日

这两年因烧烤而爆红的淄博,其实是一个“结合”地名,淄博旁边的潍坊,同样如是。这种结合在近现代屡见不鲜,只不过通常发生在两个县级行政区之间,而潍坊的“坊”当年却并不是县,这倒真是挺稀罕的。“坊”到底是何方神圣呢?

8月17日上午在十笏园的体验感灰常一般,由于潍坊市区内也没啥其他地方可去,便坐22路公交长途跋涉前往坊茨小镇一游。一块钱的票价坐了二十多公里空调车可谓超值,而这,大概也正是从“潍”到“坊”的距离。

1898年,德国以“巨野教案”为由威逼,清廷被迫与之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胶澳租借条约》。自此,德国取得了胶济铁路的修筑权,同时还享有铁路沿线三十华里范围内的开矿权。从下面这张老地图上不难看出,德国人修建的胶济铁路,在这里拐了很大一个弯。而这似乎并非地形上的原因,德国人更不是人傻钱多,他们费此周章无疑“没安好心”。其实早在三十多年前,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来我国“考察”之际,便在坊子这一带发现了储量丰富的煤炭资源。他的这份考察报告,也成为德国觊觎我国胶东半岛的肇始,如今开矿特权在手,怎能不利用它攫取更大的利益呢?
 
 图1:胶济铁路新老线路对比

坊子就在这因缘际会间走上了历史舞台。当然,那时的坊子,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甚至还不能称之为地名的名字。这里有个村子名叫张路院,据说在官道沿线,有附近村民刘氏父子开的一家客栈,因在一土堆旁而取名“坊子店”,坊子店生意颇为兴隆,一时远近知名。更兼脚下都是宝啊,德国人开凿的第一眼煤井就在坊子店东边一里,后来就把火车站也建在了附近。
 
 图2:坊子火车站站房

有一种说法是,1902年建成的这个火车站初名张路院站,直到1915年才改名为坊子站。不管如何,据当地志书所载,至少在光绪三十年(1904年)时,朝廷便已在这里设立了行政管理机构——坊子镇,自此坊子成为正式的地名。要说一家店铺的名字最后能演变成一个县级行政区(如今)的名字,我不知是否为国内孤例,但这某种程度上可比中华老字号那些百年老店还牛逼。

此时距胶济铁路通车至坊子仅两年,随着车站、站房、车库、住宅等一些列配套设施的兴建,因铁路和工矿业而蓬勃发展的坊子镇,已初具市镇之雏形。任谁也能看出,这个让铁路宁愿拐个弯也要过来的地方,具有多高的战略价值。再后来,在坊子站南边,一至六马路陆续修通,马路两侧,一座座精美的洋楼拔地而起,让一个原本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忽然变得比县城更洋气。
 
 图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牌照(第七批)

难能可贵的是,这一大片历史建筑,大半颇为完好地保留了下来,如今尚存百余处,均属国保“坊子德日建筑群”名下。这可能是得益于它们在相当长的时光里一直发挥着建筑本身的使用价值,于是有幸没被拆除,成为这段历史的见证者,以及如今的“坊茨小镇”。我当时还挺纳闷,为什么是叫坊茨而不是坊子呢?这会忽然有些想明白了。茨这个字有着浓厚的德国范,或许正是当年对德文写法的直接音译吧。
 
 图4:坊子德日建筑群分布图

不过,德占并非坊子遭受帝国主义掠夺的全部历史。1914年一战爆发,日本在山东向德国出兵,把德国人的产业统统抢了过来,并在次年逼迫袁世凯签下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以承认这个既成事实(包括后来巴黎和会上的决议),这一巨大的外交屈辱也成为后来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索。1922年,北洋政府通过外交手段与日本签订《中日解决山东悬案条约》,名义上收回了坊子煤矿,后改以中日合资的方式继续经营开采,直到抗战爆发后胶济铁路全线沦陷。

据《中国煤炭志-山东卷》的记载,德占时期在坊子煤矿掠夺了近两百万吨煤炭,日占时期开采了四百多万吨,解放后至1990年累积又开采了两千多万吨,资源终于濒临枯竭,煤矿停产了(几亿年形成的,几十年里造完),地下还成了煤矿采空区,被认为不再适合大规模城建...因矿而兴,再因矿而衰,近百年的轮回,坊子往昔的繁华最终还是到了落幕的时候。
 
 图5:废弃的老洋房

我们下车的地点在北海路、三马路的路口。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栋废弃的洋房,对应上面地图的标识为神父住宅。它旁边的貌似原是修女楼,现成为潍坊市社会福利院院址,最后一圈逛下来发现,这一物尽其用的老建筑,怕是目前来说结局最好的一个。进行了旅游开发的坊茨小镇,其实只是坊子德日建筑群很小的一部分,而且入驻的商户极少,基本没有游客,场面比我想像的更为萧条。
 
 图6:改作福利院的老洋房
 
 图7:坊茨小镇内(原德建豪华住宅区)

那天只有一家商铺开着门,室外很炎热,就进去坐了会吃了根冰棍,其余老建筑基本都是门窗紧锁,也真是没啥能逛的。东边有个潍坊一战华工纪念馆,不过大概是出于“节约”的考虑,灯和空调都没舍得开,又黑又潮闷,有些难以参观。出东门过马路为坊子博物馆,里面内容搞得还不错,可惜空调同样欠奉。
 
 图8:几乎是唯一可以入内的老洋房
 
 图9:潍坊一战华工纪念雕像

小镇里有一种东西倒是极多——花蚊子,但凡稍作停留,便会以极快的速度上身。我对于打蚊子向来有一种强迫症,结果就是,我的大部分精力用于了给光腿的家人拍蚊子,最后几乎是仓惶撤退。在此吐血建议,还是穿长衣长裤来此为宜(尤其是长裤,尽量一根腿毛都别露出来)。

眼瞅着此行即将以失望告终,我看时间还略早,便主张去坊子火车站看一看。一路往深处溜达过去,惊讶于这老街区的人去楼空,整个市镇几乎已被废弃了,无论是国保项下的老建筑,还是稍微“年轻”一些的,此刻皆已静默无声。行至车站,但见它亦已约等于废弃,就连“闲杂人等禁止入内”的标语,也因无人值守而丧失威慑力。

原汁原味的老站房、狭窄而原始的站台、锈迹斑驳的绿皮车...漫步在向远方绵延的铁轨上,脑海里忽然浮现出许多遥远的记忆。小时候最爱坐火车,一路上恨不得都往窗外看风景,每逢路过这样的小站,都会默记住它们的名字,回来后在地图上比对。如今的高铁诚然高效快捷,却再也无法勾起这般情怀与亲近。
 
 
 图10、11:老站、老铁轨、绿皮车

脚下的铁轨久已失去光泽。上世纪八十年代,这段铁路“裁弯取直”(见图1),来往列车绝大多数不再经过坊子,直到后来客运彻底关停,现在看起来货运应该也没了。若非位列国保项下,成为历史记忆,它的命运恐怕是早已被拆除。从这个角度来说,坊子站又远比那些已经消失的老站们幸运。
 
 图12:从这个站牌也不难看出,向东的铁路已经断头了

从车站出来,沿一马路向西,忽闻一阵风琴声,总算有了点人气,抬头一看,是潍坊红色记忆博物馆(原址是日本正金银行旧址,也在国保项下)。馆长是个年轻人,那天正好在,听到声音出来攀谈了几句,其驻守“孤城”的精神,倒是颇令我敬佩。据他说坊茨小镇十几年前就已大致是这般局面,附近的居民近年被整体迁走,可惜旅游发展后继无力,景区始终不温不火。前来考察的相关部门人士络绎不绝(我在坊子站就见到一拨),但目前似乎谁也无法真正解决这个问题。

或许这也并非坊茨小镇独有之境遇,而是许多同类景区/遗址共同的难题——虽然得到了保护,但很难充分利用,招人眼球。天时地利人和既已不再,恐怕也不是单靠往里砸钱、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就能解决的。在这个日益快节奏、快餐化的时代,主流群体的精神追求,或是与之背道而驰,或是善变得令人摸不准脉搏。就如同许多非遗(甚至国家级的)只能靠着国家补贴才能苟住一丝香火,有些地方忽然就莫名其妙地一夜成为网红...这多少让我感到唏嘘,却亦不愿随波逐流,我也只能像那个红藏馆一般,孤守着自己的一些精神追求了。

虽然这些年总想着能有机会多去些地方转转,但其实我也能深感旅游景点的逐渐同质化,同类景点逛得多了,亦会觉得味同嚼蜡(对我来说尤其是古城、故居之类的)。坊茨小镇本是这般,但幸有坊子站的存在,峰回路转之下,终让我觉得不虚此行。回来后的某一日,我问夫人除了烟台的海边,对哪个地方的感觉最好?答曰“坊子站”。这一“心有灵犀”,让我会心一笑。


                                  静思斋  于岳
                                  2023年9月20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