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

 zqbxi 2019-09-01

原文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原文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旁行而不流。乐天知命。故不忧。安土敦乎仁。故能爱。

释义:乐天知命,知道自己,也知道天命,永远是乐观的人生。

释例:有人说,一切宗教都是悲观的,尤其佛家的大慈大悲是讲悲的,只有中国儒家讲乐。像《论语》上几乎没有悲字,都是乐。

有一本明朝的笔记,曾经统计过《论语)上都是乐字,而不谈悲,这也是中国文化不同的地方。

谈生命只谈生的这一头,不谈死的那一头。人多半是悲观的,本来生命是很可怜的,以另一个角度看是很令人悲观,但以《周易》的角度看生命,是乐天知命,很乐观的,没有忧愁。

《国易堂》是这样解释这句话。易经的道理是和天地类似的,因此,吉或凶、善或恶的判断是不会违背天地之道的,同时,它能够以其内容所得知之智慧是遍及万物的智慧,所以其道理是足以救济天下、整济万物的,因此其致用于万物、天下是绝对不会有超越过分或招致过失的。

是故易经之道理与变化是没有一定次序之下,而却又不会流于放荡不合常轨的,它的道理能旁通而行於万物万事,但却绝不会流弊发生的。其所启示与贯通的是天的法则,自然的道理,一旦能体悟这道理的人便能知道“乐天知命”,乐天知命可解说易经的道理,它是乐而接受承继天的法则,并由之知道命运之演变的必然性造化,如此一来,体悟了这道理的人,便由之坦然承受这道理,当然其言行便循乎这“乐天知命”之道,那怎会有什么忧愁、悔吝的呢?由这一句“乐天知命”更是道出传统中国人的内在思想、言行的一大准则、孔子的懦家以至於老庄的道家,不正都叫人“乐天知命”吗?凡是符合天地大自然之道而行止的万物无不都可以说乐天,能自知尽责尽力以成全天地之道,不强求不贪欲,这可以说是知命,破坏大自然,天地之道的必会自食恶果。

易经所含有的道理是效法夭的大公无私,克制私欲私利的,使万物各自安于所处之地位,同时敦厚施泽普及一切的仁爱本性也由其中可见,所以君子体悟这一个道理,便能安身于环境中,心安理得的顺乎天地之道,并效法天的敦厚之仁爱、博爱施及一切万物,这便是“天地人”合一的施爱于一切,使万物各得其所,各安所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