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书笔记】张载《正蒙》至当篇第九

 泮溪秋玉 2019-11-12

【原文】:

至当之谓德,百顺之谓福。德者福之基,福者德之致,无入而非百顺,故君子乐得其道。

【译文】:

及其恰当的言行被称作有道德,事事顺心如意被称为有福德(道德和福德的区别)。道德是福德的基础,福德是道德的延伸,没有成为有道德的人那么是不会事事顺心如意的,所以有修养的人以涵养道德为快乐的事(两者的关系,相互依存)。

【原文】:

循天下之理之谓道,得天下之理之谓德,故曰“易简之善配至德”。

【译文】:

遵循天下人共同遵循的道理被成为得道之人,得到天下人共同遵循的道理被称为有涵养有德行的人,所以说简单易行的善举与最高尚的德行是分不开的(善行和德行共存)。

【原文】:

“大德敦化”,仁智合一,厚且化也;“小德川流”,渊泉时出之也。

【译文】:

才能大的人干大事,因为他们将仁义与智慧集合在一身,性情敦厚、善良并且能够教化一方;才能小的人干小事,这是因为他们会偶尔集合一身的智慧和仁爱去为社会做贡献(因才是用,各尽其能)。

【原文】:

“大德不踰闲,小德出入可也”,大者器则小者不器矣。

【译文】:

才能大的人言行举止不能越过法度和道德界限,应随时约束自己,才能小的人偶尔会犯些小错误,但是要知错能改,因为才能大的君子言行堪称世人模范而才能小的人应该向才能大的人看齐(应谦虚低心求取学问)。

【原文】:

德者得也,凡有性质而可有者也。

【译文】:

道德的意思就是道能得到的意思,凡是有物体的本性和质感的东西都是可以存在并且能够得到的(万物皆有道,遵循规律便能得道)。

【原文】:

“日新之谓盛德”,过而不有,凝滞于心,知之细也,非盛德日新。惟日新,是谓盛德。

【译文】:

每天都在反省改变自己的言行举止,这样可以说是拥有最高尚的德行的表现,如果表现在行为处事上,有时德行越过了标准或者有时没有达到标准,都不会让自己产生心理负担,这是了解细微的德行表现(反省和用真诚心去践行,就是与道相应),如果没有做到每天改变自己的言行使它更接近大德的标准,那么就不是大德的表现。只有没有改变才能称作是拥有最高尚的品德(心正直和中正不会改变,便是道)。

【原文】:

浩然无害,则天地合德;照无偏系,则日月合明;天地同流,则四时合序;酬酢不倚,则鬼神合吉凶。天地合德,日月合明,然后能无方体;能无方体,然后能无我。

【译文】:

最高尚的道德广博浩大但是不会给万物带来灾害,那么就能与天地的德行合为一体(道德广布万物,与天道相应);如果普遍的照耀而没有任何的偏私之心,那么就能与日月的光辉一样明亮(去除私心,如日月常明);与天地能够融合在一起,那么就能遵循四季运行的规律;宾主间相互敬酒言欢而没有相互利用,那么心灵清明的就能与鬼神预测吉凶的速度相互统一(内心无杂染,时常明亮照耀一切)。与天地的德行合一,与日月的光辉齐明,能做到这样就会没有时空的范围,能做到没有时空的范围,那么才能达到无我的心境(私心全部去除,真诚心显现,无我之境得以照明)。

【原文】:

礼器则藏诸身,用无不利。礼运云者,语其达也;礼器云者,语其成也。达与成,体与用之道,合体与用,大人之事备矣。礼器不泥于小者,则无非礼之礼,非义之义,盖大者器则出入小者莫非时中也。子夏谓“大德不踰闲,小德出入可也”,斯之谓尔。

【译文】:

将祭祀的器具随时带在身边,那么用的时候没有不得到利益的。《礼运》这篇文章所讲到的礼数,语言是及其通达的;礼器所包含的祭祀方法,是告诉我们怎么才能正确的运用礼。通达与成就,就是体和用的关系,如果能将它们合在一起,那么贤德的君子要做的教化民众的事情就齐备了(祭祀用的礼器和礼仪全要具备才能彰显礼仪的教化作用)。举行礼器的祭祀是不会拘泥于才干小的人的,那么这样就没有人们普遍的认为他们不懂得礼而在行礼,不懂得道义而在行道义,这个原因大概是因为才干大的人偶尔会犯些小错误并不是他们的本意。所以子夏才会说才能大的人在大事上不能越过法度,但是在小事上也能允许偶尔犯些错误,他是这样说的(举行祭祀之礼,没有拘泥,因为人非圣贤,总有一些小过失)。

【原文】:

礼,器则大矣,修性而非小成者与!运则化矣,达顺而乐亦至焉尔。

【译文】:

要举行祭祀之礼,器具就要准备大的,这是因为人要修养天性一定要有大的才能!只要付诸行动就能教化一方,达到和顺并且和乐的境界就是最好的了(礼器要大,能彰显大人之教化一方的修为)。

【原文】:

“万物皆备于我”,言万物皆有素于我也;“反身而诚”,谓行无不慊于心,则乐莫大焉。

【译文】:

万物都已经因为我的存在而准备齐全,这是说万物都是可以为我所用的;反躬自省并且很真诚的寻找自己的不足,这是说行为没有不谦恭于自己的内心,这样做的结果是就会让自己的心性很充实快乐(万物与我合为一体,互相作用,没有不得到修养心性方面的利益的)。

【原文】:

未能如玉,不足以成德;未能成德,不足以孚天下。“修己以安人”,修己而不安人,不行乎妻子,况可迄于天下。

【译文】:

不能跟玉一样洁白无瑕,就不足以成就至高德行;如果没有最高尚的德行支持,那么就不能让天下人信服(只有高尚的德能才能教化人)。修养自己的心性用以安定他人,意思是说如果只是做到了修养自己的品德涵养而不能做到安定他人,不能考虑妻子和孩子的感受,不能首先安定家庭,那么也是不能有功于天下人的(在家庭中能保持高尚的道德,出外就能得到他人尊重)。

【原文】:

“正己而不求于人”,不愿乎外之盛者与!

【译文】:

中正自己的言行而不外求于任何人,这样做的目的是只是想在内心达到中正有道,并不想在外彰显自己的言行让众人评议(德能越盛,越要低心恭敬一切人)。

【原文】:

仁道有本,近譬诸身,推以及人,乃其方也。必欲博施济众,扩之天下,施之无穷,必有圣人之才,能弘其道。

【译文】:

仁爱之道的根本就是先让自身变得仁爱再推行到周围的人,再推行到方圆百里以外的人。一定要广博的传达仁爱思想来充实民众的贫瘠思想,扩大到传播给天下所有人,将它没有穷尽的实行下去,一定要有圣人的才能和胸怀,才能广泛的弘扬仁爱的道义(培养仁爱之心要从自己做起,然后才能广施他人,从不违背)。

【原文】:

制行以己,非所以同乎人。

【译文】:

要约束限制自己的行为使它趋于中正,并不是让这种约束普及到其他人身上(从自身做起,一切都是约束反省自己)。

【原文】:

必物之同者,己则异矣;必物之是者,己则非矣。

【译文】:

一定要使教化的物体思想统一,那么自己的思想就会变得有差异;一定要使教化的物体思想全部正确,那么自己就是在做错事了(不要刻意去改变任何人,应该顺应个人的特点而不失时机的给予教化)。

【原文】:

能通天下之志者为能感人心,圣人同乎人而无我,故和平天下,莫盛于感人心。

【译文】:

能够通达天下人心志的人一定是有感动人心的地方存在,圣人跟普通人没有区别只是他行为处事从来没有考虑自己的利益,所以能够使天下太平,这和能打动人心是没有区别的(圣人做事从来不考虑自己的利益,所以能够让人感动并跟随学习)。

【原文】:

道远人则不仁。

【译文】:

所宣扬的道德如果离人的认知境界太远了,那么就显得不仁爱了(道一定要通俗易懂,才能让人接受)。

【原文】:

易简理得则知几,知几然后经可正。天下达道五,其生民之大经乎!经正则道前定,事豫立,不疑其所行,利用安身之要莫先焉。

【译文】:

道理简单易懂那么就可以得到条理,条理清楚之后才能使经文正统。天下的通达道义有五条,这就是民众应该遵循的大纲!经文正确了那么道理就得到了弘扬,道理总是在经文之前就存在并且已经确定了(要有计划性,只有通达了道理之后才能弘扬道),凡所有的事情一定提前得有所计划,并且不要怀疑自己的按照计划所做的行动,这就是弘扬道理,安身立命的要道(不要随意改动计划,这样与道就会违背)。

【原文】:

性天经然后仁义行,故曰“有父子、君臣、上下,然后礼义有所错”。

【译文】:

本性通达天的思想然后仁义才能通行,所以说有了父子君臣上下级之间的关系,然后礼义才会有所实行(是有递进关系的,必须一步步来完成)。

【原文】:

仁通极其性,故能致养而静以安;义致行其知,故能尽文而动以变。

【译文】:

仁爱通达后已经暗含天的本性已经通达,所以能够通过修身养性来达到静虑和安定;有道义的行为已经了解,所以能够使文理变动而穷尽其中的要义(仁爱能使心性达到静虑和安定,道义能够使行为穷尽天道义理而变)。

【原文】:

义,仁之动也,流于义者于仁或伤;仁,体之常也,过于仁者于义或害。

【译文】:

道义是仁爱之心的运作结果,如果只是存在道义但是并没有仁爱之心那么就会失去仁德而使自己受到伤害(仁爱心的重要性);仁爱,是身体存在的常态,如果过于仁爱那么就会使道义变成一种有害的行为(要不离中道,才能有益身心)。

【原文】:

立不易方,安于仁而已乎!

【译文】:

确立这种本性不能改变方向,那就是要安住在仁爱的基础上(志向确定,方向坚定,是要以仁爱心为基础)。

【原文】:

安所遇而敦仁,故其爱有常心,有常心则物被常爱也。

【译文】:

因为安住在所遇到的事情上,并且保持心性的敦厚仁爱,所以这种爱就有一种恒常心在里面,如果有恒常心的话那么万物就会一直被施予仁爱的心理(是讲随遇皆能安,心能仁爱持久,以此便能施予万物仁爱心)。

【原文】:

大海无润,因暍者有润;至仁无恩,因不足者有恩。乐天安土,所居而安,不累于物也。

【译文】:

大海原本不会有滋润万物的功用,是因为有受暑热者的缘故;及其仁爱的人没有感恩心的存在,是因为有没有仁爱心的人存在,所以才会显示出仁者的仁爱(大海和仁爱者都没有用心,所以能成就其大和其仁)。乐于天命而安定生活在一方土地上,对于所居住的地方很乐意,那么就不会使自己的心因为万物而感到疲惫(万物不累于心,是人的心自累,所以从天的道义出发,也要通达万物的生长规律,时时能解大道才能时时不违心志)。

【原文】:

爱人然后能保其身,能保其身则不择地而安。不择地而安,盖所达者大矣;大达于天,则成性成身矣。

【译文】:

只有爱人才能保全自己的身体,能保全自己的身体就不会选择地方而安居(爱一切的人才会得到一切人的保护,才能安定居所)。不选择地方安居是因为通达的道理博大的缘故;如果道德通达到可以理解天的本性,那么就能达到明了本性成就自身的道义了(能随遇而安,就能理解天的本性,和通达天的道义)。

【原文】:

上达则乐天,乐天则不怨;下学则治己,治己则无尤。

【译文】:

向上通达之后就会乐于天命,乐于接受天命就不会有抱怨的心理;向下学习就会用来修养自己,修养自己就能达到没有忧愁(乐天无怨,乐学无忧)。

【原文】:

不知来物,不足以利用;不通昼夜,未足以乐天。圣人成其德,不私其身,故乾乾自强,所以成之于天尔。

【译文】:

不明白物体的来由就不足以能利用它;不能通达昼夜的道理就不足以达到乐于接受天命。圣人成就了其中的德行,不偏私于自身的利益,所以一直都会自强不息,一直都能遵循天性的规律(要善于通达天地万物生长发展的规律,就会一直乐天知命,不违背天地德能运行发展的规矩)。

【原文】:

君子于仁圣,为不厌,诲不倦,然且自谓不能,盖所以为能也;能不过人,故与人争能,以能病人;大则天地合德,自不见其能也。

【译文】:

有修养的人对于仁爱的圣人,学习他们的行为不会感到厌倦,聆听他们的教诲不会感到疲倦,并且还认为自己做的还很差,这是已经做的很好的表现了(这就是圣人的思想境界和言语修为已经与天地合德的表现)。才能比不过他人,所以与人在刻意比才能的时候,会以自己拥有的有利的一面来伤害他人;才能大的人与天地已经德行统一,自己是看不见自己的才能的(才能的大小决定了自己思想境界的高低,要能处处涵养德能,才能不偏不倚,行为世范,而不会居功自傲)。

【原文】:

君子之道达诸天,故圣人有所不能;夫妇之智淆诸物,故大人有所不与。

【译文】:

有修养的人通达的道义与天是合一的,所以圣人也有自己不能通达的事情(要注重德行的提升,这样才能承载万物的道义,有时的悟性境界就连圣人也不能企及);夫妇的智慧是浅薄的,有时还会混淆万物的规律,所以有才能的君子是不会与他们的智慧相提并论的(夫妇造化了人,但是他们的本性迷惑着,等待有智慧的人帮他们开显,所以有智慧,有修养的人是不会与夫妇的思想同日而语的)。

【原文】:

匹夫匹妇,非天之聪明不成其为人,圣人,天聪明之尽者尔。

【译文】:

作为丈夫和妻子,没有达到天的本性聪明就不能将他们称为真正悟道的人,而圣人是穷尽了天道的本来,拥有极为聪明的智慧,所以才能称为悟道的人(夫妇是造化人的开端,但是他们没有通达天的本性,尚且不能将他们称为真正悟道,但是圣人已经通达了天的本性,所以已经悟解天地之道,极尽聪明智慧了)。

【原文】:

大人者,有容物,无去物;有爱物,无徇物,天之道然。天以直养万物,代天而理物者,曲成而不害其直,斯尽道矣。

【译文】:

才能大的人,能够容纳万物但是不会舍去万物,能够关爱一切的物体但是不会伤害一切的物体,这是天性的本来之大道(天性赋予有天德的人,容纳和关爱万物,使得天地人和合发展)。天凭借的是正直来养育万物,代替天的使命来管理万物的人,只能委曲求全而不能违背天正直的本性,这样也算是穷尽了道义(天大而无尽,含藏万物,孕育人类而与万物和谐相处,因此人做事从不违背天的原则,才算是真正尽道)。

【原文】:

志大则才大、事业大,故曰“可大”,又曰“富有”;志久则气久、德性久,故曰“可久”,又曰“日新”。

【译文】:

心志大的人才能就会大、事业也会做大,所以说可以大,又说可以富有(志向的大小决定才能和事业);心志坚定恒久那么气度就会恒久、德性也会恒久,所以说可以恒久,又说可以每日更新(要有坚固心和持久心,那么智慧便日日开显)。

【原文】:

清为异物,和为徇物。

【译文】:

要清净万物的原因是因为有不同种类的事物存在,要和顺万物的原因是因为有伤害万物的行为存在(与万物要和谐相处,就要使万物具备它各自的特点,要能明察秋毫,不予伤害)。

【原文】:

金和而玉节之则不过,知运而贞一之则不流。

【译文】:

演奏乐器的声音和谐而没有过错,了解命运义理但是心性中正合一,那么就不会屈从于命运的安排(乐器的演奏声音与了解命运的义理是形象的比喻,让人反思)。

【原文】:

道所以可久可大,以其肖天地而不离也;与天地不相似,其违道也远矣。

【译文】:

道之所以能够长久广大,是因为它诠释天地的规律而从来不会离弃;如果与天地运行的规律不相似,那么它背离道的义理也应该很远了(天地之道以遵循天地义理为主)。

【原文】:

久者一之纯,大者兼之富。

【译文】:

长久的原因是因为心志专一而纯净,广大的原因是因为心志兼有包容万物而富有通达万物规律的成分(心志长久与广大离不开专一包容万物)。

【原文】:

大则直不绞,方不刿,故不习而无不利。

【译文】:

心志广大才能为人正直而不会言语狡诈,行为方正也就不会伤害他人,所以即使没有学习但是没有不利益他人的(心志和行为纯正才会利益到人)。

【原文】:

易简然后能知险阻,易简理得然后一以贯天下之道。易简故能悦诸心,知险阻故能研诸虑,知几为能以屈为伸。

【译文】:

道理简单易懂才能知道艰险阻碍,道理简单易于得到才能用来贯穿天下的大道(大道在简单平易处)。因为简单易懂所以才能使心喜悦,知道艰难险阻所以才会思索考虑,明白了细微的道义就会懂得屈伸之道(道理简单容易领会,领会了就能将它运用正确)。

【原文】:

“君子无所争”,彼伸则我屈,知也;彼屈则吾不伸而伸矣,又何争!

【译文】:

有修养的人没有值得争执的事,他伸我就屈从,这是智慧;他屈我不伸也是伸,又要争执什么呢!

【原文】:

无不容然后尽屈伸之道,至虚则无所不伸矣。

【译文】:

没有什么不能包容然后才能穷尽屈伸的道理,到达虚无的境界就没有地方不能伸展到了(懂得屈伸之道也就更深层次理解了道的含义)。

【原文】:

“君子无所争”,知几于屈伸之感而已。“精义入神”,交伸于不争之地,顺莫甚焉,利莫大焉。

【译文】:

有修养的人没有值得争执的事,那是因为他们知道屈伸的道理罢了。使精益求精的义理进入神思之中,交错伸展在没有争执的地方,这是和顺的最高境界,获得的利益是无限大的(没有争执又懂得屈伸,能利益无限人与物)。

【原文】:

“天下何思何虑”,明屈伸之变,斯尽之矣。

【译文】:

天下的万事万物没有值得思虑的地方,只是要明白恰当的屈伸道理,这就是已经通达天地的道理了(屈伸之中随顺自然之道,就是天的本性显现)。

【原文】:

胜兵之胜,胜在至柔,明屈伸之神尔。

【译文】:

战胜军队的结果是胜在了及其柔和的方略上,明白了屈伸的神化境界罢了(柔和的胜兵之道来自于懂得屈伸之道)。

【原文】:

敬斯有立,有立斯有为。

【译文】:

恭敬是因为德行已经有所立足,德行已经确立才能施展有所作为的事业(态度恭敬是因为平和,德行深厚才能事业广大)。

【原文】:

“敬,礼之舆也”,不敬则礼不行。

【译文】:

恭敬,是因为礼在其中实行,如果不能达到恭敬的态度那么礼数是不能够通行的(遵循天地的义理便能使天地之道贯穿终始)。

【原文】:

“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仁之至也,爱道之极也。

【译文】:

恭敬有礼明白退让的道理,这是仁爱的极致,也是热爱道义的极限(不失恭敬有礼才能普施仁爱道德)。

【原文】:

己不勉明,则人无从倡,道无从弘,教无从成矣。

【译文】:

自己不勉励自己明了道义,那么他人就没有办法引导自己,道义没有办法得到弘扬,教化众人就没有办法下手了(仁爱的道义要普及,首先自己要善于明了仁爱之道)。

【原文】:

礼:直斯清,挠斯昏,和斯利,乐斯安。

【译文】:

礼最基本的概括是:正直但是清通,受到干扰就会变得暗淡,和顺的时候就能普利众人,和乐的时候就能使社会安定(礼与气相投,如果有礼恭敬,那么气体就会清通无阻,明亮而又利益无限)。

【原文】:

将致用者,几不可缓;思进德者,徙义必精;此君子所以立多凶多惧之地,乾乾德业,不少懈于趋时也。

【译文】:

将要广泛的运用礼数时就不能迟缓;考虑要培养德行的时候就一定要使义理精通明白(礼节和道德缺一不可,都要运用恰当适度);这就是有修养的人为什么总是处于凶险畏惧的境地(因为心性总是处在考验中,要及时做出不偏离中道的决定,又能统领大众不失天的德能),广大的弘扬德行的事业,不少人都在趋炎附势中松懈了己任(德行深厚,能广泛弘扬,就不能随波逐流,要明白自己的责任)。

【原文】:

“动静不失其时”,义之极也。义极则光明著见,唯其时,物前定而不疚。

【译文】:

不论动静都不能失去最恰当的时机,这是最精确的道义。道义通达那么光明就会显现,只有不失教化万物的时机,才能在万物前而显得心神安定而不会内心愧疚(时机瞬息万变,要善于静虑,准确把握,这样教化万物都会安定心性而不会内疚)。

【原文】:

有吉凶利害,然后人谋作,大业生;故无施不宜,则何业之有!

【译文】:

有了吉利、凶险的厉害关系,所以才会找人合作谋划,趋吉避凶,那么大的事业就会产生;所以没有不合时宜的施行,那么还有什么事业做不成功呢(总是在不失时机,合于中道而做事,那么就没有做不好的事了。)!

【原文】:

“天下何思何虑”,行其所无事斯可矣。

【译文】:

天下万事万物都没有值得思虑的时候,意思是说施行德行的大道不会让人费尽心机的,必定会心性洞明通达的实行(不用用心去做事,只要顺应天道发展规律,就会使德行广大,而使仁爱事业自然成形)。

【原文】:

知崇,天也,形而上也;通昼夜之道而知,其知崇矣。知及之而不以礼性之,非己有也;故知礼成性而道义出,如天地设位而易行。

【译文】:

知道崇高,这就是天,它是形体向上的;通达昼夜的道理才知道天的道理,所以才知道它的崇高之处(道在最隐微处,只有细心察觉才知其高大)。了解并且通达不凭借礼数得到,这是因为它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而是自然存在的,万物都必须遵守的道义);所以明白礼数中包含本性那么就会明白道义,就如同天地设立位置而使万物容易通达道义而践行是一样的道理(万物运行有规律,万物不失时机遵循规律,没有不能悟解天地道理的)。

【原文】:

知德之难言,知之至也。孟子谓“我于辞命则不能”,又谓“浩然之气难言”,《易》谓“不言而信存乎德行”,又以尚辞为圣人之道,非知德,达乎是哉?

【译文】:

知道德行的奥秘但是很难说出全意,这就是了解的很到位。孟子说我对于辞去天的使命而不能做到,又说心存的浩然之气难以说出口,《易经》中也说不说话但是能够使人信服这是因为德行深厚,又用高尚的言辞来解释圣人的修行之道,如果不能了解圣人的德行,那么能通达圣人的德能境界吗?(圣人能极尽德能做事,但是不能用言语表达,因为天地之道唯有遵循才能体察,不能描述)

【原文】:

“暗然”,修于隐也;“的然”,著于外也。

【译文】:

黯然不语,这是在隐微处修养身心;显现于外,这是表现在外而涵养心性(心广博深远,无所不容,所以不论在内或外都不能失去中正之道)。

作者简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