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地黄丸、肾气丸你吃对了吗?

 邵淳徐增平 2019-09-01

常常听患者问医生自己是阴虚还是阳虚,我想医生不太好回答这个问题,因为每个脏器都可以有阴不足或阳不足或阴阳太过或阴阳都不足的状况,这样组合起来的症状千变万化,高明的中医师也难下一个明确的判断,何况阴阳可以互相转化的。但不管怎么变化,你只要掌握以下几大表现症状,对自己身体和脏腑的阴阳虚实寒热也能有个大概的判断:

        什么是阴阳?简单地概括,阴就是看得见的有形物质,阳就是看不见的无形能量,好比我们看一个人,能看到他的形体四肢就是阴,而散发出来的精气神就是阳;血(津液)是看得见的阴,推动血液循环的气是看不见的阳,拳头握得紧不紧,打出去的力量强不强都是靠看不见的阳在起作用。中医说一个人阴阳失调,就是任何一方多了或少了,或者两者都多了或两者都少了,多了就叫盛,少了就叫虚。如阳盛即机体功能亢奋、代谢功能亢进。表现为发热、面红、舌红、苔黄、脉流有力,小便黄短、大便干结、口渴等。阳虚即机体功能减退、代谢功能减弱。表现为畏寒肢冷、局部冷感、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实无力,分泌物、排泄物清稀、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等。阴虚常常指津液不足,表现为低热、潮热、五心烦热、舌红少苔(津)、脉细数、盗汗、口干、小便黄、大便干等。所以阴虚常常和阳盛结合在一起叫阳盛阴虚症,阴盛常常和阳虚结合在一起叫阴盛阳虚症。而阴阳也会互损,最终导致阴阳双虚,如阴虚引起的阴精亏损累及阳气生化不足或无所依附导致阳虚,所以年龄大的人一般都是阴阳双虚,这就好比煤炭(汽油)和火的关系。如果对应到相应的脏器功能,呈现阴虚或阳虚的状态又有不同的表现形式,本篇只说肾阳虚和肾阴虚两种状况,及其相应的中成药应用治症。

        先说说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六味地黄丸。六味地黄丸的来源其实是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肾气丸一方(也有人叫金匮肾气丸或八味肾气丸),通过减味而来。原因是这样的,张仲景方剂中的肾气丸一方,从汉代传到了宋代,在儿科名医钱乙那里得到发扬光大。他根据多年行医经历,发现很多孩子因为先天禀赋不足,或者后天营养不足,发育迟缓,所以,钱乙经过慎重地考虑,并且小心探索,最终发现,如果将成人常用的补肾方子肾气丸中的桂枝和附子两味药拿掉,则既能保证小孩的补肾效果,又没有升阳动风动火的担忧。因此钱乙将肾气丸减味,只保留了熟地黄(当初是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六味药材,称之为“六味地黄丸”,用于治疗小儿发育不良,囟门迟闭等。所以药方上有记载的六味地黄丸最早见于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现在六味地黄丸主要用于成人肾精(肾阴)不足引起虚火上炎,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骨蒸潮热,盗汗遗精,消渴等症,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这种所谓的阴虚症就是津液不足以濡养细胞组织,水不足以止火,火就会上炎引起各种我们平常说的“上火”症状。

所以方中大量用熟地黄,滋补肾阴,填精补髓,壮水之主,同时用泽泻为使药,疏通水道之滞( 泽泻乃通利脾胃之药,以其淡渗能利土中之水,水去则土燥而气充,脾恶湿故也。但气湿必自膀胱而出,泽泻能下达膀胱,故又为膀胱之药。)金生水,补了儿子不补其母,无上源可导,亦无固守封蛰(封存收藏)之用。山药平补(不燥不腻、具有健脾补肺、益胃补肾、固肾益精等作用)以填癸水(肾)之上源即肺金,茯苓淡渗(性味清淡),以导壬水(膀胱)之上源即大肠。山茱萸之酸温(补益肝肾,收敛固涩,固精缩尿,止带止崩止汗,此外还有生津止渴作用),收少阳(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之火,以滋厥阴之经(手厥阴心包经、足厥阴肝经)。丹皮辛寒,以清少阴(手少阴心经、足少阴肾经)之火,还少阳气也。六味地黄丸三补三泻,补而不滞,广为肾阴虚者服用。因为方中大量使用熟地黄滋阴,滋阴药容易产生滋腻湿滞,内郁化火变成浊痰甚至毒素。而且阴柔的药多一些,有时候会妨碍消化功能,因此脾胃功能弱、消化不良者,最好配合其他健胃消食类食物或中成药一起吃。如果你自己不能判定是否属于肾阴虚,可以到医院经医生把脉诊断,如果你的症状符合六味地黄丸中说到的单个或多个症状,但吃了几天有不舒服的反应或吃了半月一月没有改善,就应停止服用。

        如果是肾阴虚兼肾阳不足怎么补呢?回到六味地黄丸的上源八味肾气丸。肾气丸组成:干地黄、山药、山茱萸、泽泻、茯苓、丹皮、桂枝、附子,也就是六味地黄丸加桂枝和附子这两味药,且这两味药的用量较少,意在补命门之火,阴中求阳,激发脏器的潜能(而不是替代脏腑功能),使身体渐渐进入良性循环。张仲景的经方中用到的补阳药常常只有桂枝、附子、干姜、甘草这几味。而现在的中医师通常开大队的滋阴药或补阳药,只关注补,忽视了脏腑的自我恢复,常常是越补越虚,为什么呢?《黄帝内经》说:“壮火食气,少火生气。“壮火可以理解成火太旺,以至于超出人体的正常生理需求,即成邪火。而少火是指能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可以激发脏器潜能的火。当脾胃等脏腑功能不足以承受大剂量的进补,你吃了也补不进去,而变成人体多余的邪火,一方面耗损人体阳气,另一方面耗损人体津液,这样又加重了阴虚症,最后出现阴阳两虚的症状,调理起来更加困难了。

另一种补肾阳虚常用的中成药就是现在药店中出售的桂附地黄丸,与八味肾气丸配方很接近,但桂附地黄丸用的是肉桂而不是桂枝(肉桂也就是我们做菜烧肉用的桂皮)。(肉桂与桂枝,同源于桂树,一为厚皮,一为嫩枝,均有温营血、助气化、散寒凝之功。然肉桂辛大热,守而不走,长于温里止痛,入下焦补肾阳,可引火归原;桂枝辛甘温,走而不守,长于发汗解表,入上焦补心阳,能止心动悸。)附子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功效,为经方回阳救逆之第一品药,可见其补阳力量之强大。但因其有毒,现在的中医较少用到。我认识桂附地黄丸之功效是看了郭博信著的《中医是无形有科学》,里面有多个医案都用到桂附地黄丸,主要是对患者右尺不足(命门火衰)及结合其他虚寒之症,屡见疗效。我曾试吃了两天桂附地黄丸出现牙龈肿痛现象,估计是附子的补火助阳功能太强,而我本身的肾阴不足以容纳而引起肾火妄行,火性上炎,波及肾之余的牙齿就是必然了。这就好像锅里的水只有一升,用柴枝松毛烧一、二把水就开了,如果用柴办(粗壮的树干劈开几片)一会儿就把水烧干了。所以每个人的阴阳都有适合自己身体的调节范围,中医要治好病还得掌握患者的阴阳调节幅度。

    说到补肾阳虚中成药,不能不说金匮肾气丸,也有人叫济生肾气丸,虽两者的组方一样,但用量有差别)金匮肾气丸是在桂附地黄丸基础上加车前子和牛膝两味药,增加了祛湿利尿的作用。牛膝补肝肾、强筋骨、逐瘀通经、引血下行。车前子清热解毒、利尿渗湿、祛痰明目,这一补一泻增强利尿渗湿之功效,所以对于肾阳不足引起水湿停滞,肾虚水肿,小便不利,畏寒肢冷等,金匮肾气丸是不错的选择。

下面再介绍一下六味地黄丸家族的其他姐妹:知柏地黄丸、归芍地黄丸、杞菊地黄丸、麦味地黄丸……。这些地黄丸主要用在肾阴虚的基础上合并其他脏腑或器官的阴虚症。

知柏地黄丸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知母和黄柏两味清热泻火的中药,此方药最早出自清代名医吴谦的《医宗金鉴》,主要用于阴虚引起的火旺烦热如两尺脉旺,潮热盗汗,口干咽痛,小便短赤,大便燥结等。知母有滋阴降火功效,入足少阴肾经和手少阴心经,在经方中常与石膏配合治大热大渴大烦症,如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百合知母汤,桂枝芍药知母汤,玉女煎等。黄柏苦寒沉降,善于清泻下焦湿热,如湿热引起的痢疾、黄疸、尿赤、小便短赤热痛、带黄浊臭、脚气水肿等症;善于清泻肾脏虚火,具有清退骨蒸之效。相当于六味地黄丸的升级版。

        归芍地黄丸出自《景岳全书》,是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入养血柔肝的当归、白芍而成,具有滋肝肾,补阴血,清虚热,滋阴养血,柔肝补肾之功效。常用于肝肾两亏、阴虚血少、头晕目眩、月经不调、耳鸣咽干、午后潮热、腰腿酸痛、脚跟疼痛等。

        杞菊地黄丸出自明代眼科医家《审视瑶函》,是在六味地黄丸基础上加枸杞子、菊花而成。偏于养肝明目,适用于肝肾阴虚、两目昏花、视物模糊、或眼睛干涩、或迎风流泪。中医认为肝藏血,开窍于目。当肝肾亏虚时就会引起眼睛干涩或迎风流泪等症状。枸杞子滋补肝肾,菊花可以清肝火。六味地黄丸加上这两味药可以增强滋阴养肝明目的功能。

        麦味地黄丸是在六味地黄丸的基础上加了麦冬和五味子两味药。麦冬清补肺阴,清热除烦;五味子补肾敛肺;适合肺肾阴虚诸证,主要用于肺肾阴亏之无痰喘促、干咳带血、阴虚内热皮肤干燥、舌红少苔、口干舌燥全身乏力等症。

肾是先天之本,以上说到的这些地黄丸和肾气丸既用于治疗肾阴、肾阳不足引起诸多病症,又可以作为保健品,重要的是根据要自己的体质,按 “阴阳寒热表里虚实” 八纲辩证方法选用,这样先天之本也可以慢慢调整到健康的状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