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汇读书周报》第1777号第八版“书刊博览” (2019年8月26日发行) 汉语词汇中的古代风俗史——100个日常词汇,如果追根溯源,能发现怎样更迭变化、出其不意的故事?词汇的变迁隐含着什么样的真实生活细节?历史严肃的面孔下,有多少有趣的风俗被人遗忘,又在多大程度上能被还原?本书以举重若轻的笔法,写我们生活里耳熟能详的词语,在轻松起步的阅读中,不经意地走向历史的深度;而100幅与词汇既相关又参差互补的图画,仿佛支撑起一座纸上美术馆,让人流连于审美之旅中,感受绵密的历史质地和人情风物变迁。 ▲《100个汉语词汇中的古代风俗史》 许晖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说文解字》:“拜,首至地也。”许慎的解释不完全准确,因为还有“拜首,首至手”的说法,不一定非要拜到头顶到地的程度,要根据不同等级来定“拜”的礼节。需要说明的是,古人日常生活都呈跪姿,因此才会有“拜”礼。 ——对古人而言,寻常的礼节也就是一拜而已,两拜已经属于非常隆重和尊敬的礼节,比如《史记·苏秦列传》载:“苏秦见齐王,再拜。”臣对君无非也就两拜。至于三拜、四拜,都属于极为特殊情况下的礼节,比如据《战国策·秦策》记载,苏秦在赵国为相,路过家乡时,曾经看不起他的嫂嫂“蛇形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这是表示谢罪的加拜,并非常礼。 ——明末清初学者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辨析道:“自唐以下即有四拜。《大明会典》:‘四拜者,百官见东宫亲王之礼。见其父母亦行四拜礼。其余官长及亲戚朋友相见止行两拜礼。’是四拜唯于父母得行之。” ——虽然古代没有八拜之礼,但“八拜”之礼的出处却真的是拜了八拜。 ——韩魏公即韩琦,乃是北宋重臣,国子博士出身的李稷居然对他轻慢无礼。潞公即另一名相文彦博,李稷的父亲李绚出自文彦博门下,文彦博听说李稷的言行举止后,决定好好教训一下这个后生小子。文彦博担任北京守备后,按照礼节,李稷应当前来庆贺。等李稷来了,文彦博故意不出来接待,让李稷在客厅里干等了很久,这才穿着道服出来待客。李稷行礼时,文彦博坐在那里,大剌剌地说:“你爹是我的门客,你就对我拜八拜吧。”李稷只好如数拜了八拜。 ——本来是出于惩戒目的的“八拜”,流传到后世,竟然演变为“八拜之交”这句俗语,也算一桩趣事。至于异姓兄弟结拜,其实也只是互相四拜,如同是拜对方的父母,正如顾炎武所言“四拜唯于父母得行之”。比如《水浒传》第二十九回“施恩重霸孟州道 武松醉打蒋门神”中描绘的施恩和武松结拜的场景:“当下饮过酒,施恩纳头便拜了四拜。武松连忙答礼,结为弟兄。”互相四拜,共八拜,这才是“八拜之交”的真正语源。 ——“平头百姓”就是指普通百姓。何谓“平头”?“平头”可不是指理发的平头发式。一般的辞典都解释为平等,“平头百姓”即平等的百姓,但“平头”和平等为什么可以等同起来,却又没有更多的解释。 ——其实,“平头”乃是一种裹头的头巾,这种头巾至迟到南北朝时期就已经成为巾带制度的一种常服了,而且属仆役专用。梁武帝萧衍有一首《河中之水歌》,收录于《乐府诗集·杂歌谣辞》,全诗为:“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嫁于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珊瑚挂镜烂生光,平头奴子擎履箱。人生富贵何所望,恨不嫁与东家王。” ——中国古代把头上戴的东西称作“头衣”,共分四种:冠、冕、弁、帻。前三种是士以上阶层的男子所戴,庶民只能戴“帻(zé)”,这些头衣都是直接戴在头上的。东汉学者蔡邕在《独断》中说:“王莽无发乃施巾。”王莽因为发秃,因此才开始用头巾包头,此后就成为常制,不分官民,都要用头巾裹发,然后再戴上各自等级的帽子。 ——“平头小样巾”是最先流行的头巾,因为只是帽子里面的衬巾,故称“小样”,即小型的帽子;头巾的作用是从前往后把头发裹起来,故称“平头”,意思是与头齐平。因此,“平头小样巾”的样式呈扁平状,而且发髻不分瓣。从武则天之后,头巾的样式越来越高,所谓“高头巾子”“内样巾子”“官样巾子”,不仅高,而且发髻分为左右两瓣,一直到明代发展成高高的乌纱帽。 ——据《新唐书·车服志》载:“幞头起于后周,便武事者也。”从后周开始,衬巾外面戴的帽子称作“幞(fú)头”或“襆头”,这是一种丝绢裁成的四根带子的方巾,两带系于脑后,两带系于下巴,打仗时方便。唐代承平已久,不仅衬巾的样式越来越高,而且衬巾外面的幞头也越来越高,甚至还出现了“硬脚”的样式,即四脚挺直的头巾。到了宋代,又将四根带子省减为两根,取其方便而已。 “惨绿少年”为何形容风度翩翩的男子 ——“惨绿少年”这个词很奇怪,竟然用来形容风度翩翩的男子!惨者,凄惨也。既然凄惨,还有何翩翩风度可言? ——潘孟阳是礼部侍郎潘炎之子,他的母亲是宰相刘晏的女儿,极有见识。潘孟阳刚刚升为户部侍郎,俗话说知子莫若母,潘母非常害怕,对儿子说:“凭你的这一点微末本事,竟然当上了户部侍郎,我担心不久就会有祸事了。”潘孟阳再三解释,潘母于是说:“那就把你的同僚都叫来给我看看。”潘孟阳就把最熟悉的同僚都叫到家里做客,潘母躲在帘子后面一一打量。 ——宴会结束之后,潘母喜滋滋地告诉儿子:“这些人都是你的同类,我就不担心了。不过坐在最后面的那位惨绿少年是谁啊?”潘孟阳答道:“是任补阙的杜黄裳。”潘母说:“此人跟你们都不一样,以后一定会是有名的卿相。” ——此处的“惨绿少年”,是形容杜黄裳风度翩翩,有卿相之才。为什么用“惨绿”来形容呢?原来,这里的“惨”不是凄惨之意,而是通“黪”,本义为浅青黑色。北宋学者沈括在《梦溪笔谈·故事二》中写道:“近岁京师士人朝服乘马,以黪衣蒙之,谓之‘凉衫’。”“黪衣”即浅黑色的服。“黪”引申而指浅色,所谓“惨绿”即“黪绿”,即浅绿色。杜黄裳身着浅绿色的衣服,是因为他当时担任补阙一职,按照唐代官服制度,补阙属于从七品,应着浅绿色官服。潘母看人的眼光极准,杜黄裳这位“惨绿少年”后来果然做了唐宪宗的宰相,由“惨绿”一跃而为大红官服。 ——这就是“惨绿少年”一词的出处,原指地位低微、只能穿七品官服的杜黄裳这位少年。但这位少年虽“惨绿”却大有前途,因此“惨绿少年”引申用来形容风度翩翩的男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