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衡》第十三卷│效力篇第三十七(10)

 昵称32901809 2019-09-02

《论衡》第十三卷│效力篇第三十七(10)

【原文之十】

六国之时,贤才之臣,入楚楚重,出齐齐轻,为赵赵完,畔魏魏伤。韩用申不害,行其三符,兵不侵境,盖十五年;不能用之,又不察其书,兵挫军破,国并于秦。殷、周之世,乱迹相属,亡祸比肩,岂其心不欲为治乎?力弱智劣,不能纳至言也。是故塠重,一人之迹,不能蹈也;礚大,一人之掌,不能推也。贤臣有劲强之优,愚主有不堪之劣,以此相求,禽鱼相与游也。干将之刃,人不推顿,苽瓠不能伤;筱簵之箭,机不能动发,鲁缟不能穿。非无干将、筱簵之才也,无推顿发动之主。苽瓠、鲁缟不穿伤,焉望斩旗穿革之功乎?故引弓之力不能引强弩,弩力五石,引以三石,筋绝骨折,不能举也。故力不任强引,则有变恶折脊之祸;知不能用贤,则有伤德毁名之败。

《论衡》第十三卷│效力篇第三十七(10)

《论衡》第十三卷│效力篇第三十七(10)

《论衡》第十三卷│效力篇第三十七(10)

【字词】

1、塠:(duī)古同“堆”

2、礚:(kē)古同“磕”

3、筱簵:(xiǎo lù)筱,细竹子;簵,竹笋

【拙解】

六国时,贤能之臣,入楚国则楚国强大,离开齐国则齐国衰落,助赵国则赵国得以完整,背叛魏国则魏国受伤。韩国任用申不害,实行其《三符》之策,外兵不再侵犯其境,大概有十五年;不能用他,又不察看其书,导致兵败军破,韩国被秦国吞并。殷、周时代,动乱之事不停,诸侯亡国不断,难道是亡国诸侯之心不想国家得到治理?是因他们能力低智慧差,不能采纳至理之言。所以塠重,靠一人之足,不能尽蹈;石磨之大,靠一人之掌力,不能久推。贤臣有强劲之能,愚主的短处是不善用贤臣,二者相处,就像飞禽与鱼相与游玩。宝剑干将之锋刃,人若不使用,苽瓠不能被损坏;用筱簵所制之箭,弩的机关不动,鲁缟亦不能被射穿。并非没有宝剑干将、筱簵好箭之类的才能,是没有类似抽剑射弩的人。苽瓠、鲁缟尚不能射穿损伤,焉能期望有斩断旗杆射穿皮革之功?所以说以拉弓之力不能拉动强弩,弩的力量为五石,以三石之力拉,即便筋骨折断,也不能拉开。所以力量不足却要强行去拉,则会有伤身折脊之灾祸;才智不足以任用贤能,则会有损伤其德毁坏其名的结果。

【小议】

春秋战国,可谓人才辈出,儒家、法家、道家、墨家不一而足,军事家、战略家、策论家比肩接踵。但凡学有所成,便急欲寻觅一诸侯,或教以德治天下,如孔、孟;或劝其变法求强,如商鞅、申不害;亦有军事奇才择一诸侯助其强军争霸,如孙膑、庞涓之类。孔孟之道虽大,却是与诸侯之心相去甚远,故孔、孟经年周游列国终不得志。各国变法之路崎岖难行,申不害在韩国的变法以失败告终,韩国也早亡;商君变法为秦国奠定了强势发展的根基,但商鞅却也为其法所缚,遭车裂之刑。孙膑与庞涓,军事大家,却是相生相克,虽留战名,也不过皆是诸侯争霸棋盘上的棋子,历史长河中的匆匆过客。一代明君逢一世贤臣,可以开创百年基业,然而明君不能永生,贤臣不能永世;明君不常有,贤臣亦不多。即便有明君也是为了其家王朝,贤臣一已之功更不足以安天下。对于公人而言,凡事当量力而行,敬人之长,补已之短,如此既可不废公器,亦能尽展胸怀之志。


王充(公元27年-97年),字仲任,东汉时期思想家,唯物主义者。

《论衡》共三十卷,八十五篇,其中《招致》篇仅存篇目,实存八十四篇,是东汉思想家王充重要的唯物主义著作,展示了一定的唯物主义思想,但也包含了一些重“命”思想。《论衡》的出现,在中华历史文化发展进程中的地位是不可忽视的。由于作者身处的时代使其世界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但并不影响其著作的历史重要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研究和对待历史经典和思想文化的科学态度。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各有千秋。品读国学经典,从中汲取有益养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