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自古以来,既是“以货殖为恒产”的商贾之乡,又是“科甲蝉联,海内宗风,官局上爵,代不乏人”的科举兴盛之地。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有清代金榜,其中第十五卷乾隆三十六年辛卯科金榜,赫然可见:“第一甲第一名,黄轩,江南休宁人”。从唐武德五年正式开科取士,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废止科举,1300多年有案可稽的状元649位,作为古徽州六县之一的休宁,以一县之邑尽出状元19位,无愧“中国第一状元县”。 “贾为厚利、儒为名高;商而兼仕,以仕保商”。徽商自幼饱读诗书,发迹后,多捐资兴学,刻书藏书,培养子弟读书入仕等,贾儒二者,一张一弛,迭相为用,不万钟则千驷。“双溪水色分泾渭,两市书声毓俊贤”,说的就是古徽州重教崇义,读书成风,贤达才俊无数,故留有“书声喧两市,十里四翰林”之佳话。徽州域内至今仍保有许多“状元坊”、“进士第”,文风之盛,可见一斑。 徽州历来尊师重教,史上建学甚早。据考,《海阳纪略·瞻云书院序》记载,“郡邑之有书院,自南唐始也”。徽州书院首创唐代,宋元以来,日益渐增,成为全国书院最多地区。道光朝《徽州府志》记载:“歙在山谷间,垦田盖寡,处者以学,行者以商。学之地自府县学外,多聚于书院。书院凡数十,以紫阳为大。”四乡或间立书院,以讲学、会文。明清时期,私塾兴盛,可谓“十里之村,不废诵读,远山深谷,居民之处莫不有学、有师”。 徽州书院多为宗族主办,亦有少量官办。书院设山长主持工作,聘请有望之士、洪儒宿学主讲,以研究和学习儒家经典为主,间议时政。学院私塾兴盛,提高了宗族子弟文化素质,培养了大量高水平人才。徽州知府孙遇著《新安文萃》曰“古称新安大好山水,故山水之秀钟,而为人多能文章。政务之暇,观民风,出郊垌,遁行阡陌,虽穷乡僻壤,亦闻读书声”。徽州尚学崇教之风可窥一二。 “十户之邑,不废诵读”,是徽州人重视文教的生动写照。 “牵三哥,卖三郎,打发囝,进学堂。读得三年书,中个状元郎。”徽州的孩子是听着老祖母吟唱的这首《儿乖乖宝》成长起来的。“状元郎”在徽州也超出了科举考试夺魁的单一内涵,而成为徽州人精于事业,勤于探索的象征。经商,他们创造了“无徽不成镇”的奇迹;入仕,他们留下了“宰相朝朝有,代君三月无(曹振镛)”的传奇;为学,他们创立了引领明清文化潮流两百余年的新安学派....... 
承古脉传新风,”勤学尚思,精益求精,知行合一”的徽州状元文化也深深影响着今天的税务人。他们开午间税校、建青年讲堂、组文化沙龙、办学习园地,师徒结对、骨干传带,一批批税收领域的”状元郎“脱颖而出,为悠久厚重的状元文化,添上了一抹亮丽的税务色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