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黄袍加身的皇帝,非赵匡胤,而是胡人(上) 搜狐网 2017-04-21 09:50 公元926年4月,李嗣源兵入洛阳,改元天成,西宫称帝,朝中多位大臣劝谏李嗣源更改国号。 李嗣源却说:“我十三岁便追随于献祖(李国昌),受命武皇(李克用)近三十年,又追随先帝(李存勖)近二十年,武皇的基业就是我的基业,先帝的天下便是我的天下,世上岂有同宗异国的道理”。不易国号,仍旧称唐。 为帝篇:轻徭役,丰谷仓,粗为小康;整吏治,息兵戈,堪比文景。 庄宗统治后期,宦官专权,伶官乱政,忠臣见疏于内,污吏盘剥于外,朝纲崩坏,民不聊生。李嗣源为李克用爷孙三代马上征战50余年,深知民间疾苦,上任后即开始拨乱反正。 整治吏治,任贤除庸:前朝士族豆卢革、韦说贪腐无能,却被庄宗任命为宰相,李嗣源继位后,将其二人外贬、赐死。原后梁的佞臣段凝、温韬弄权误国,尤其是温韬,私德更是败坏,竟冒天下之大不讳盗掘唐陵,李嗣源兵入洛阳后,立刻剥夺段凝、温韬被赐的李姓,将二人流放、赐死。 庄宗时代的孔谦聚敛民财,苛政百姓,民怨沸腾,李嗣源令人将其处死,没收田宅,并废除以前庄宗颁布的苛政。供奉官丁延徽监守自盗,被人告发,他托李嗣源的心腹侍卫使张从宾求情,李嗣源大怒,斥责张从宾后,毫不留情的处死了丁延徽。 对于贤臣,李嗣源不吝赏赐,宰相李愚病重卧床,李嗣源差人探望,见其家徒四壁,一贫如洗,李嗣源立刻下诏赐娟100匹、钱10万、棉衣被褥13件温暖其心。灵武节度使张希崇在任内开垦屯田之余,还招降安抚外族人员,治绩出众,李嗣源特意颁布圣旨褒奖张希崇。 大理少卿康澄曾上疏论政,提出治理国家方法,切中治政弊端,李嗣源对他也是下诏奖赏。 轻徭薄役,朴素节俭:公元926年4月,李嗣源继位后发布的第一批诏书便是免征损耗、制定税收名目、禁止滥征捐税。他同时命各道节度使、防御使将帐簿直接送到中书省,由中央来征收赋税。不得科敛百姓、不得阻挠留难商旅。 927年李嗣源采纳安重诲的奏请,将诸道州府以前所欠下租税及夏税约200于万贯全部放免。此举大大减轻了治下农民的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 928年、931年李嗣源又分别解除了曲禁、铁禁,允许民间百姓自行制曲酿酒、铸造铁质农杂具(这个法令真的太震撼了),此外李嗣源还严禁高利贷,严禁土地兼并,与民生息。 为节省财政开支,宫中只留宦官三十人、年老宫女一百人、御厨五十人。让多余的后宫女子回家婚配。 党项等蕃族常以献马为名,将良莠不齐的马匹送到京城,还需供其吃住、封赏。李嗣源知讯后立刻下令,不许蕃族再到京城献马,只能在边境交易,有效的节省了开支。 铲除伶官,削弱藩镇:庄宗后期,生活奢华,独好伶艺。许多没有从政经验的伶人和宦官都执掌了国家要位,干涉非议朝政。伶宦之祸在同光年间尤为突出,李嗣源上台后,严厉打击弄权宦官,宫中仅留宦官三十人,对于那些无能而又喜欢弄权的伶人、宦官斩杀的毫不留情,郭从谦更是被诛灭全诛。 927年,李嗣源命魏州军校龙晊统率奉节等九指挥三千五百人,戍守卢台军,以备御契丹。龙晊却在卢台率部哗变,杀死副招讨使乌震,平叛后,李嗣源命将卢台乱军三千五百人及其留在魏州的家属万余人全部处斩。 930年,李嗣源又发布诏命,规定诸道防御使、团练使、刺史、行军司马、节度副使等职务必须由朝廷命授,不允许诸道自行奏荐,有效的削弱了各地藩镇割据。 公元933年,一代明君李嗣源突然中风,月余未会见任何群臣,加上太子之位又悬而未定,庙堂之上人心惶惶。11月,秦王李从容入宫探望,发现李嗣源已经奄奄一息,出门后又听见身后哭声大作,误判形势,以为其父不久于人世,遂举兵叛乱。 苏醒后的李嗣源趁着冷静,令孟汉琼统领禁军平叛,李从容兵败被擒杀。李嗣源得知消息后,伤痛欲绝,几次昏死,不久后病死于雍和殿,终年67岁。 公元934年4月,李嗣源被谥为圣德和武钦孝皇帝,葬于徽陵. 李嗣源做为一个胡人皇帝,目不识丁,在五代十国的乱世之中,百战余生、守护一方,使国内汉、沙陀百姓进入了短暂的太平盛世之中,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其在位期间不搞种族歧视,不嗜杀猜忌,不好色贪杯,不铺张浪费,于民休养生息,于军枕戈待旦,谷丰民融,真的不失一位千古明君。只是因其出身于沙陀,被春秋史书多有淡化。 值得一体的是,几十年后,在一个叫黄桥的地方,赵匡胤也上演了一出“黄袍加身”,自立一国,从而千古留名!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
来自: 昵称39636210 > 《狐说扒道中国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