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先看第一首,词人首先写道:“无言独上西楼。”词人写自己“上西楼”,通过“上”这一动作,揭示人的思想感情。就如李白《静夜思》所写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中“举”、“望”、“低”、“思”几个动词,表现了对家乡及其亲人的思念之情。而词人“上”却是 “独”而 “无言”的,不是以前那样的爱妃宫娥,前呼后拥上西楼。所以,这里的“独”和“无言”正好表现出了词人孤独寂寞的心理状态。 词人走上“西楼”,看到的却是“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两句是景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就是说,词人所写的眼前的景,实际上表现出了自己所处的凄凉环境。词人登上西楼,举头见新月如钩,自然钩起一串旧恨新愁,而低头看桐荫深,锁住了满院清秋。“梧桐”在古典诗词中,从来就是个表现愁情的物象。如,温庭筠《更漏子》中的“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陆甫之《清平乐》中的“依约相思碎语,夜凉桐叶声声。”这些句子都表现了愁闷的境界。记得吴文英《唐多令》中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总之,秋天是个萧条悲凉的季节,秋景所引起的往往都是凄切、悲伤的情绪。更为重要的是词人还描写了天上那如钩了之“月”,这不但表明时间已经是很晚的时候,而且这“如钩”之月,更“钩”痛了词人那已经带伤的心灵,也表现出了词人内心的愁和恨该是多深、多长。 接着写道:“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这是词作的换头,词人以重笔直抒胸臆,点出自己的“离愁”如同乱麻一团。可以说,词人所写的离愁,不是一般的男女离别之愁,而是失掉故国的离愁别恨。这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可见愁之深,恨之长。有这样的深愁长恨,其心中的滋味该是什么样呢?词人最后写道:“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其中的“别是”就是不同于一般。这对于李煜来说,就是由君主变为囚徒的特殊滋味。这种滋味,一般的人未能尝试,也只有李后主领略到了。词人没有说出这“别是一般”的心头“滋味”,但给读者留下空白,留下了想象的空间。这是“言有尽而意无穷”。 第二首首先写道:“林花谢了春红。”词人一开始从林花着笔,但绝不只是写林花。“春红”是春天最美丽的颜色。我们常说,万紫千红总是春。这样美好的事物、美好的颜色,突然间竟自“谢了”。景语就是物语。这在李煜看来,好端端的一个南唐,在顷刻之间就衰败,恰好如林花“匆匆”就凋谢一样。可以说,看似简短的六个字中,词人深深寄托着亡国的悲伤。 接着写道:“太匆匆。”林花凋谢得太快了,接着“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就说明林花之所以匆匆凋谢的原因。林花是美丽的,但又是柔弱的,朝是雨打,晚是风吹,风风雨雨,何不“太匆匆”呢?其中“无奈”表明了任风雨吹打而无力回天的感受。词人面对美好事物匆匆殒落,而又爱莫能助,其情该是何等痛苦难堪。所以接着便由写花的零落,转到写人思想感情之痛苦。词人写到“胭脂泪”,这里,由花转入写人。“胭脂”是林花着雨的鲜艳颜色,它指代的是美好的花,比喻的是美好的人,美好的人生,美好的事物。“泪”就花而言,就表明来看,是“梨花一枝春带雨”的“雨”,而就人而言,是“感时花溅泪”的“泪”。这里,人之泪就如花之雨,而花之雨也如人之泪。雨与泪交流,达到了“物我同一”审美的境界。接着用“相留醉”三字来描写人与花互相留恋到了如痴如醉的情境。 如此“相留醉”而又“几时重?”也就是说人与花如此之多情,但又不能永日相守。词人用了一个问句,不但强调了盼望重逢相聚,更表现了这样的离愁别恨真是绵绵无绝期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词人最后写道:“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就这句话来说,前半部分写人之“恨”,后半部分写“水”长。也就是说,江水东流,无穷无尽,犹如人生长恨之绵绵无期。这里,词人把水与恨结合,借助“水”这一审美意象,以水喻恨,不但形象生动,而且更表现出了“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审美意蕴。 在艺术上,这两首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