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公号有陈思呈文,曰“在一百年前的东北,这三位日本人究竟看到了什么”。文章云,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日本,在对中国图谋殖民地化的过程中,也推进了近代日本学界的中国研究,事实上这是一种把侵略正当化的学术。在这一批日本学者中,鸟居龙藏是其中的先驱。陈文重点介绍鸟居龙藏《蒙古旅行》,云其作为日记,难免或者说必须提及同行者和所遇者,鸟居龙藏在这样的细节里,毫不掩饰对当地人的傲慢态度。这一程有衙役随扈,拜访王府,沿途投宿,但衙役稍有怠工或投宿人家招待不周,他则大加呵斥,并把自己的呵斥如实记下。比如:“走进一小村,根据衙役的指引,我们走进一户蒙古人家。主人不在,其妻静坐不招待。我命衙役呵斥,其妻仓促招待。”“我们的车辆虽被牵至该村的台吉家,然其非常讨厌我们。最初,命其准备各种物品,多以没有相敷衍。我们对其大加斥责,其态度多有转变,遂准备各色物品。”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不多枚举。而这些当地人和衙役,无一例外地在他的呵斥之后道歉赔礼,态度转变几乎带有滑稽意味。哪怕鸟居龙藏的做法带有压迫性质。比如他为了研究萨满,便把女巫召到他投宿的那家人家里,该户主人对此十分不悦,因为对于蒙古人来说,只有家中有病人或是发生凶事的时候才会找女巫。鸟居龙藏理直气壮地写:“我们遂向主人解释,将女巫召至家中完全是为学术调查。” 按明日九三,又见有人说中日关系,鸟居龙藏日记中表露的对吾邦人众的轻视鄙薄,使我想见日本文化中极端狭隘一面是何等根深蒂固,学者尚如此,常人更不堪,侵华战争能够发生,或与此种轻视鄙薄不以为然有关。另日本鄙夷中国,图谋殖民地化中国,日本学界在此思想指导下做系统的中国国情研究,“19世纪末”之前即已开始,如1799年出版的《清俗纪闻》,收罗记录江、浙、闽等地民间传统习俗及社会情况,包括生活习俗、礼仪、教育、宗教等各个方面,根本目的不是为了学术,而是为“殖民地化中国”作材料上的准备,有心者可以一看。 整理近现代民歌。 《时调百种》“情歌类”有《玉姐要婆家》,整理者定其“调子”为“关东调”。歌云: 今有一新闻,出在吴家营,一人名段美,老实人人称,丰衣足食不富也不穷。膝下有一女,乳名叫玉屏,二十零三岁,人头一百成,并未出阁元是女花容。父母择佳婿,日子要兴隆,添房还不做,大小也不成,年岁要齐俏皮白书生。因素耽误了,玉姐女花容,是活不爱做,时常常抡风,心昏的父母一点不知情。正月初六七,隔壁接闺女,门前下了车,丈人接女婿,姑爷问好毛腰就作揖。玉姐门前站,看见妹妹他,妹妹忙问好,妹夫把言答,作揖问好将奴活臊杀。人家小俩口,齐都进了家,他是多姣女,奴也是姣娃,一肚苦情我可对谁发。二月艳阳天,家家煎饼摊,玉姐出绣房,散闷到外边,姑娘群里解解奴心宽。遇见七大姑,还有八大姨,张家二表姐,王家姨妹子,坐在一处各各讲女婿。玉姐听此话,实是难答言,磕了银烟袋,下炕到外边,无人之处泪珠似涌泉。三月三月三,玉姐闷单单,怀抱花正子,懒把钢针穿,思想婆家如同坐针毡。放下花正子,绒线扔一边,手拿菱花镜,照照美容颜,脸上寒毛麻绒一样般。不怨天合地,瞒怨爹合妈,奴今二十三,并不找婆家,难到说白头留到八十八。四月梨花白,有戏唱二台,家家都有客,老少姑都来,玉姐心烦眉头永不开。截壁他大姑,串门到他家,玉姐忙问好,他姑用手拉,难道说至今还无婆婆家。生的人才好,身量也可夸,金莲二寸半,柳腰只一掐,丫头的模样看见我爱杀。我家叔侄儿,地有三顷八,今年二十一,妻子染黄沙,等着戏儿完我与你说说他。五月麦子黄,玉姐好心伤,麦子也不播,树阴去歇凉,说长道短拿话问爹娘。指着杨说柳,指着西说东,张家长李家短,代着把他明,父母只当耳旁刮阵风。玉姐生闷气,墙上挖窟窿,他娘问玉姐,挖墙为何情,玉姐说多年俩个糊涂虫。六月暑伏天,玉姐裹金莲,穿上红绿鞋,站在娘面前,他娘说穿错脱去再换换。玉姐说红绿,自幼奴爱穿,奴家不要对,又配更希罕,他娘说你爱为娘更不烦。玉姐听此话,气的咬牙根,一抡出房去,俩眼泪纷纷,世上也有这样糊涂人。七月七月七,他姑把亲提,坐在上房内,连连龙夸女婿,年岁又齐才交二十一。民地有三顷,浮钱一万多,又无儿合女,又无公与婆,进门当家兄弟哥一个。父母如了意,追问要定礼,衣服要成套,五色代镯子,他姑说要多说怕恍亲事。玉姐在门外,气的鼓肚子,有心去答话,又怕姑笑耻,亲若不成奴家要吊死。八月秋景天,他姑送簪环,玉姐心欢喜,回房换衣衫,上场垛垛忙了一个欢。父母一见事,心内算明白,时常活不做,拿话找寻我,说来说去原是为这个。为人有闺女,早早找婆家,省的他生气,找算父合妈,一点不顺啼哭活叫杀。九月菊花鲜,场里事情完,他姑来送信,正月娶婵娟,择定十九午刻到门前。他父听其事,心内着了忙,明天去赶集,急忙办嫁妆,倍送玉姐件件要妥当。一对平面柜,还有俩皮箱,条案加心柜,胆瓶买一双,叩碗茶托帽筒与茶缸。还有穿衣镜,代着梳头匣,油盒与粉盒,磁盘盛木瓜,孔雀毛胆春扇胆瓶插。十月在眼前,嫁妆置办完,簪环首饰有,衣服件件全,玉姐越心内看越喜欢。针指全完了,这可做什吗,忽然想起来,何不秀腰褡,单等出阁好与丈夫他。找出绫罗缎,花线一处拿,不绣山与水,不绣树与花,川纱□锦奴家不爱他。绣上一辈古,出在帝王家,绣让金鸾殿,宫院绣上他,宫娥彩女又把彩扇拿。冬月天气凉,绣上周文王,圣人有圣德,姒女配鸳鸯,才波温柔古今绣一双。腊月在眼前,古人全绣完,锁边马上口,装上罗汉钱,叠好包上装在箱里边。看看来到了,大年二十三,家家办年物,不久过新年,正月有空我再绣镜帘。 此歌体量宏大,长达四十一落,而且地域特色明显,情节生动,内容丰富。如地域特色,“磕了银烟袋,下炕到外边”,地域特色极为鲜明,姑娘抽烟、上炕下炕等等,断不会出现在南方民歌中。如情节,“玉姐生闷气,墙上挖窟窿,他娘问玉姐,挖墙为何情,玉姐说多年俩个糊涂虫”,极为生动传神,吾乡小戏《王妈说媒》中,亦有急嫁姑娘找虫情节,父母问找何虫,答曰霉虫,霉者媒也,既提醒父母到了请媒人说亲时节,亦变相骂父母“霉”——吾乡说人痴呆不省事曰“霉”,实乃“槑”之俗字,“霉虫”与歌中“糊涂虫“,其意一也。如内容,歌中有女方置办嫁妆的描写,“一对平面柜,还有俩皮箱,条案加心柜,胆瓶买一双,叩碗茶托帽筒与茶缸。还有穿衣镜,代着梳头匣,油盒与粉盒,磁盘盛木瓜,孔雀毛胆春扇胆瓶插”,此种描写,极具民俗价值,可与拙编《中国喜歌集》对看。 另“关东调”可说。李家瑞《北平俗曲略》未及“关东调”,扬州聚盛堂唱本,封面有作“抄本 十买十绣 关东调”者,正文作“口传关东调”,歌云: 初一到十五,十五月儿高,春风明月,杨似杨柳梢。年年常在外,月月不回来,未出门,游女常把书信代。三月桃花开,情郎几时才回来,春宵却事真难挨。二姑娘进厢房,两目泪汪汪,手拿着钥匙,开开龙凤厢。打开纸线包,花线才完了,忙叫丫环上街跑,去把货郎找。东街到西街,未见货郎来,南门外等一等,张见货郎子把鼓摇。梅香把手招,招来招去跟住小奴跑,梅香前引路,买货随后跑,转湾抹角来得快,前边又到小楼门。二姑娘一见暂起身,卖货你是听,奴买京货十是色色新,胭脂共香粉,花线几十根,顺代一包绣是绣花针。四卖四点红,五卖五色绒,六卖杭粉搽是脸皮白,七卖桂花油,小姑娘搭搭头,八卖金簪,小姑娘逼逼鬏,九卖腊梅花,小姑娘插两旁,十卖汗巾,小姑娘手是手中拿。桌子摆当阳,剪子响叮当,花线买完了,缺少纸来包,又怕是汗手,摸是摸张了。二姑娘上楼门,卖货的出门旁。二姑娘生了腰,烟袋绣和包,和包上绣的是八仙,闹是闹吵吵。一绣吕洞宾,头代四方巾,常把宝剑插在脊背心。二绣何仙姑,人人说他有丈夫,信者则有,不信则无。三绣张果老,倒骑毛驴过仙桥,渔鼓简板,闹是闹吵吵。四绣曹国舅,本是都皇后。五绣蓝采和拍手笑呵呵,手提花蓝仙桃共仙果。六绣韩湘子,口中吹笛子,九度文公十度妻。七绣铁拐李,葫芦背在身,刻刻放毫光。八绣汉钟离,简板手中提,脸儿笑喜喜,进往终南地。九绣杨家将,本是父子兵。十绣楚霸王,逼死在乌江。则本是小姑娘新出一本《关东调》,让与诸公散散心。 我前曾作文说《绣荷包》,并引捧花生《画舫馀谈》记晚清秦淮青楼唱曲文字云:《绣荷包》新调,不知始于谁氏,画舫青楼,一时争尚,继则坊市妇稚亦能之,甚或担夫负贩皆能之,久且卑田院中人,藉以沿门觅食,亦无不能之。按《绣荷包》歌有多种,捧花生所记,疑是《白雪遗音》与《小慧集》中所说“姐在房中正描花,忽然想起俏冤家”,《遗音》注用“湖广调”。此处聚盛堂本《十买十绣》,与拙文所引另种清刻本《绣荷包》词句,基本一样,其起首云“初一到十五,十五月儿高,清风摆动,杨柳杨柳梢,清风摆动,杨柳杨柳梢”,而且内中也是绣八仙,今见聚盛堂本,始知此一《绣荷包》,用的是“关东调”,与《白雪遗音》中《绣荷包》所用的“湖广调”,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调式。简言之,通常所说的《绣荷包》,有两种不同调式,一是“关东调”,一是“湖广调”,而且两种调式,至今都有流传,如“关东调”,扬剧曲调中,仍然保留了“关东调”,有心者可往一听。又《玉姐要婆家》为规整的五句式,《十买十绣》则较为零乱,此种情形,说明民歌俗曲重腔格轻字(句)格,明季“挂枝儿”已经如是,不奇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