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医治愈乙肝的绝对优势

 中医张策 2012-06-30

                   

中医内科副主任医师   张策

中医治疗理念和对西医乙肝酶的论述

中医对慢性肝炎的认识则是根据其临床表现,把慢性肝炎归属于中医的肝郁、肋痛、黄疸、癥积、疫毒等病症范畴。综合中医文献,可将病因归结为毒邪、肝郁、正虚、瘀血等,统称肝病。中医记载(肝病)乙肝病因有一下几点:

1、湿热毒邪。湿热毒邪是慢性肝炎的根本原因。湿热毒邪气侵入人体,如果停留在肝则肝脏的疏泄功能异常,若停留在脾,则脾的运化功能不能正常开展,久而久之导致人体内正气的亏虚。

2、精神因素。精神因素也可导致乙肝病毒携带者发病的因素,也是引起乙肝反复发作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医上讲肝气主疏泄气机和情志,疏泄不利,或情志郁而变火、或气机郁而生热,此火热皆为肝阴不足所致。    

3、脏腑功能。中医有云:内之症或不及其外,外之症则必根于其内也,意思是,人体内部如果有病,未必会在皮肤的表面显现出来,但如果皮肤表面有病症出现,其病因肯定根植于人体内部。

中医治疗肝病强调扶助患者正气调理脾胃、健脾益气,祛湿热。肝纤维化病人病血络淤阻,故多运用扶脾固本、活血化瘀的方法抗肝纤维化。慢性迁延性乙型肝炎应留意调养,由始至终注重顾护脾胃。这是由于,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故肝病医治应将顾护脾胃放于最先。肝为刚脏,肝体宜柔,治肝宜疏。柔中兼疏,疏中兼柔,使气血调和。一要预防疏泄过分,免得不利肝体,一要防止养阴碍胃。滋补肝肾之阴,肝藏血 肾藏精,精血同源,肝血赖肾精来供养,肾精依肝血来补充,如湿郁内盛,郁而化热,病久毒热耗损肝肾精血,致肝肾阴虚,阴虚而生内热,以致阴虚为本,热邪为标,则发为本虚标实证。

临床上常有一些患者,他们的各项检查都在正常范围内,但总觉得有些不舒服,比如觉得很累,没有食欲,或者肝区有顶胀的感觉等等。不适的症状跟心情有关。如果有别的事情在做,患者一般没有不适的感觉,静下来的时候,不适的感觉就突然很明显。这类患者的治疗其实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对于这种状态的认识和自我调控。此类患者,饮食调理的作用不大,关键还是要解决如何客观看待乙肝治疗的问题。

乙肝顽固难治,与痰瘀有着密切的关系。究其病机,多因为湿热久羁,日久炼液成痰,痰浊内生,痰浊阻络,血行不畅,以致血瘀,痰瘀互为因果,互相转变,以致衍变成胶着不解的局面,故患病期间仅仅用化痰祛湿抑或单纯用活血化瘀任何一种办法均很难有用,必需兼顾痰瘀双方面。“治痰勿忘祛瘀,治瘀勿忘化痰”,早期肝硬化是可逆的。

乙肝病人经过长时间的治疗,效果不佳时,就会发生:食欲不振,全身没劲,腹胀、腹满、肝区微痛,烦燥易怒、恶心呕吐,体重下降,皮肤暗淡,睡眠质量下降,甚至失眠。针对这些情况,采用中药治疗非常有效,能从根本上解除病人痛苦,改善患者的精神状态。精神状态好了,对病情的恢复有很大的帮助,并且能进一步起到防止肝纤维化、肝硬化,改善了患者的长期预后,给后续的治疗提供充足的时间,以求达到治愈乙肝的目的。

肝炎和乙肝属于近代医学病名,中医对肝病的描述主要是胁痛、黄疸、瘀症等,这些症状符合近代医学乙肝病的临床症状。中医通过辩证和辩病相结合的方法,把内在的湿热,肝瘀气滞,肝肾阴虚,瘀血阻络,为乙肝病整体内在的因素作为治疗靶向,根据患者出现的:恶心,呕吐,腹泻,厌油,低烧,腹胀,腹痛,肤色黑暗等这些临床症状理应选用具有清热解毒,理气化瘀的中药进行治疗。

再者是一个辩病治疗的思路问题,乙肝三酶过高就降酶,这是临床治疗乙肝的一个谎言和错误的治疗理论。

首先什么是酶?酶是指由生物体内活细胞产生的一种生物催化剂,它的主要组成是蛋白质,能在机体中十分温和的条件下,高效率地催化各种生物化学反应,促进生物体的新陈代谢。生命活动中的消化、吸收、呼吸、运动和生殖都是酶促反应过程。酶是细胞赖以生存的基础。细胞新陈代谢包括的所有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酶的催化下进行的。

酶在人体内起什么作用?酶是生物体由细胞构成,每个细胞由于酶的存在才表现出种种生命活动,体内的新陈代谢才能进行。只有酶的存在,人体内才能进行各项生化反应。人体内酶越多,越完整,其生命就越健康。当人体内没有了活性酶,生命也就结束。人类的疾病,大多数均与酶缺乏或合成障碍有关。降酶治疗乙肝实际是在恶性循环治疗,等同于杀生。

治疗乙肝不需降酶,而是怎样让酶参与到正常的代谢过程中。酶在临床上的应用有一下三个方面:

一:酶与疾病是什么关系?

酶缺乏所致的疾病多为先天性或遗传性,常有的有机磷中毒时,就是因有机磷成分与了胆碱酯酶活性中心一个-OH结合使胆碱酶失去活性.当胆碱酯酶被抑制失活后,乙酰胆碱水解作用受抑,造成乙酰胆碱推积,出现一系列中毒症状,如肌肉震颤、瞳孔缩小、多汗、心跳减慢等.也就是某种毒素进入体内破坏了酶的结构,导致酶失去了活性才产生了疾病。

二:酶在疾病诊断上的应用

正常人体内酶活性较稳定,当人体某些器官和组织受损或发生疾病后,某些酶被释放入血、尿或体液内.如急性胰腺炎时,血清和尿中淀粉酶活性显著升高;肝炎和其它原因肝脏受损,肝细胞坏死或通透性增强,大量转氨酶释放入血,使血清转氨酶升高;心肌梗塞时,血清乳酸脱氢酶和磷酸肌酸激酶明显升高;当有机磷农药中毒时,胆碱酯酶活性受抑制,血清胆碱酯酶活性下降;某些肝胆疾病,特别是胆道梗阻时,血清r-谷氨酰移换酶增高等等.因此,借助血、尿或体液内酶的活性测定,可以了解或判定某些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检测酶,只用于临床判断疾病。

三:酶在临床治疗上的应用

近年来,酶疗法已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广泛受到重视,各种酶制剂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如胰蛋白酶、糜蛋白酶等,能催化蛋白质分解,此原理已用于外科扩创,化脓伤口净化及胸、腹腔浆膜粘连的治疗等.在血栓性静脉炎、心肌梗塞、肺梗塞以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病的治疗中,可应用纤溶酶、链激酶、尿激酶等,以溶解血块,防止血栓的形成等.

从以上酶现象来分析,治疗乙肝需降酶理论,完全是一个医学谎言和错误的治疗理论。

临床盲目指导和宣传乙肝转阴就是治愈,患者急盼盲目追求乙肝转阴,那么为什么乙肝不能转阴?乙肝不能转阴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1: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乙肝转阴困难主要是由于乙肝病毒的特点所决定的。乙肝病毒有极强的生存能力,在100度的高温下能存活78分钟左右,那怕在干燥的桌面上,它可以存活一周以上。在人体以外任何适合生存的环境中,都可以存活100天以上,所以一般药物是无法清除乙肝病毒。

2:治疗方法不当,大部分治疗方法是:强调并且注重保肝降转氨酶,并配和服用西药抗病毒治疗,控制病毒复制。但肝炎病毒没有排出体外,长期在血液中慢性损伤肝脏而形成肝硬化,少部分形成肝癌。所以无论怎样进行乙肝抗病毒治疗,肝炎病毒始终存在于人体,只是复制程度与传染性强弱的问题,无法彻底转阴。这就是乙肝不能转阴的根本所在。要想治愈病毒性乙肝,治疗上要结合清热解毒、排毒,理气化瘀才能彻底清除乙肝病毒,这有这样乙肝才可以康复。

中医在辩证的基础上选用了一些有针对性的能够促使三酶的吸收稳定以及能够退黄疸的药物。比如常用的垂盆草、龙胆草、黄芪、蒲公英等,这些清热解毒的中药有它的独到特色;理气化瘀常用的中药有穿山甲,三棱,香附等,临床实践中显示出中医治疗乙肝奇特的优势。现在临床上常用的抗炎保肝药绝大多数都是中草药的提取物或是合成药物,这类药物的片面性比较强,所以治疗效果远不及中医药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治疗乙肝不需降酶,降酶如同杀生;保肝护肝更是没有必要,追求实现乙肝转阴就是治愈,那是害人害己。治疗乙肝需要的是:清热解毒,理气化瘀,达到三酶回到正常的新陈代谢过程,产生新的抗病机体,增强生命活力。在治疗的同时,调节饮食结构,淡化转阴欲望,娱乐心情在一定时间内乙肝是可以康复的。

                  

河南中医 张策  2012年6月28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