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凤凰台上凤凰游 凤去台空江自流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审美赏析

 江山携手 2019-09-02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登金陵凤凰台》是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被变相放逐出京城后游京陵时所作。由于此时诗人的心中忧愤十分强烈,对朝廷的腐败更加厌恶,从而使得这首诗歌的意义更加积极深刻,表现的思想更为现实。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登楼远眺”都有着抒怀之意。

首联“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李白以凤凰台的传说起笔落墨。“凤凰”是传说中祥瑞的鸟,往往是一种对美好事物的象征。这里既有实写,即登上了凤凰台;也有虚写,即用“凤凰”暗喻那些著名的人物和美好的时光。凤凰台为地点,在旧金陵城之西南。在诗歌中,李白用登上“凤凰台”也有着抒怀之意。那么,诗人登上凤凰台到底抒发的是什么情怀?——“凤去台空江自流。”也就是凤凰去了,凤凰台也空了,眼前只有长江之水依旧流着。“流水”这一意象,在中国诗文化中,往往是用来比喻光阴易逝,人生易老,这些都如同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有着对人生的感伤。所以,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诗人李白面对现实状况和自己的处境,登上凤凰台,目睹那浩瀚的生生不息的长江之水和那依旧存在的巍峨的凤凰之山,感叹万分,感受到那引来“凤凰”的元嘉时代已经永远过去了,繁华的六朝也不可能再有了。诗人不由悲从中来,忧思万千。

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从写作上说,这里紧承上联中的“凤去台空”,也是对“凤去台空”内容的具体化。“吴宫”指三国时吴国于此建都时所建宫室的遗址。“晋代衣冠”借指东晋名门显贵之人。“丘”即坟墓。这里,诗人通过对偶手法,跨越了时空,使诗歌的历史意蕴更为深厚,同时也表现了“登楼”时怀古之情,得到借古讽今的审美效果。从意义上看,这一联是说,就是吴宫中的花草就被埋进小径的地下,更莫说“生子当如孙仲谋”,以及那些风流倜傥的六朝人物及其众多的统治者,他们都已经被埋入坟墓,成为历史的陈迹。这其中明显地表明了李白的历史观,即过去已经成为历史,如今的现实,也会成为过去,而社会就是在这样的历史发展中兴亡的!
    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据《景定建康志》载:“其山积石森郁,滨于大江,三峰并列,南北相连,故号三山”。“半落青天外”这里是形容远远望去,看不清楚。据陆游的《入蜀记》记载:“三山自石头及凤凰台望之,杳杳有无中耳,及过其下,则距金陵才五十余里。”“三山半落”描写出了三山若隐若现的景象。“白鹭洲”是指横亘于金陵西长江里的一个沙洲。“二水”即秦淮源出句容溧水两山间,到南京分为二支,一支入城,一支绕城外,共夹一洲,即白鹭洲在诗人看来,眼前的“三山”、“白鹭洲”与“江自流”一切依旧,历史改变了,社会发展了,但山川河流却依然如故。其实在这里,诗人是以不动写动,自然界虽然依旧而历史却在发展;以不变化暗示变化,自然界虽然没有什么变化但社会却已经变易。历史总是要发展的,社会总是要变化的,这是规律,而且是不可抗拒的历史发展规律。
     尾联“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总”即“都”义。 “浮云”本指漂浮的云,在此喻指朝廷中奸邪之人。“日”本指太阳,这里喻指皇帝。“浮云蔽日”比喻奸邪之臣包围了皇帝。这里诗人运用了比喻中借喻的手法,暗示了当时的统治集团的现实状况及其自己遭受排挤的不幸。“长安”代之国家。意思为都只为浮云遮住了太阳,望不见长安叫人忧愁。作为一个具有“济苍生,安社稷”的诗人,李白虽然受多种文化思想的影响,有面临着现实的打击,但他的心却始终关切现实政治。此时,诗人极目远眺,试图从六朝的帝都放眼到唐时权力中心——长安。然而他的努力失败了,因为“总为浮云能蔽日”,最终“长安不见使人愁”。在诗歌的最后,诗人运用了“典故”的方法,化用了陆贾的《新论·慎微篇》中的“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之意,不但升华了诗歌的意蕴,而且更好地寄予了自己的内心情怀。
    
总之,诗人借登临凤凰台时的所见所感,把历史的变迁与神奇的传说结合起来,从而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及其对现实社会的清醒思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