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李白《古朗月行》审美赏析

 江山携手 2019-09-02

李白的《古朗月行是一首乐府诗。“古朗行”即《乐府诗集》作“朗月行”。《古朗月行》原诗共16句,这里是节选其中的前四句。这四句诗描写了儿童眼中的月亮,充满了浪漫而神奇的遐想,表现了李白幼小时对月亮的喜爱,以及而今对月亮的深沉感悟。诗歌如下: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开始写道:“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诗人主要是从月亮的形体入手进行描摹的。“白玉盘”即白玉做成的盘子。这两句是说,幼小的时候不知道明月为何物,便称它为挂在天空中的白玉盘。诗人首先通过视觉来写,从形象上不但突出了月亮是圆的,而且也突出了“白玉”这个盘的质地——突出了光亮。从修辞的角度来说,这两句构成了比喻句,相似点就是“圆”(也可以说是“光亮”或者“圆润”)。这样就直接表现出孩提时代的李白对月亮的认识,也突出了天上月亮之美。其中的“不识”二字,不但表现出孩提时代不认识天上的月亮,而且为后面“猜想”(“又疑瑶台镜”)奠定了基础。其中,第二句中的“呼”字,不但再现出孩子对月亮的天真、好奇的神态,而且也表现出孩提时代的李白对月亮的喜爱之情。

接着写道:“又疑瑶台镜,飞上青云端。”“瑶台”即传说西王母居住的宫殿。“青云端”即青云的顶端。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又怀疑它是瑶台上的一面镜子,飞到了青云的顶端。从意义上来说,前一句接承第二句,一个“又”字,表明紧承“白玉盘”而又把月亮比喻为“瑶台镜”。这里,诗人不但取了“月亮”和“瑶台镜”二者的相似点“圆”,也取了“光亮”。因为月光皎洁,似如镜子富有光亮,而镜子(瑶台镜)也能反光。以此,诗人李白“疑”月亮是瑶台上的镜子飞上了青云的顶端。这个比喻,比“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中的比喻更富想象空间,也更富有神秘之感。诗歌中,李白把富有神话色彩西王母所居之处作为喻体,不但给人以神秘莫测之感,也增添诗歌文化意蕴。其中一个“疑”字,不但把现实境界与虚构的天界区别开来,而且也表现出诗人丰富的想象,也更好地提高了诗歌的审美想象空间。

诗歌总是表现这一定的意义的,或者是诗人的人生体验,或许是诗人对社会的感悟,或者就是诗人心路历程的表现。只有具备了了这些因素,才能给人以感发,给人以激励,才表现出诗歌的审美意义。这里,诗人在这短短的一首诗歌中,跨越时空,以小见大,表现出了高远境界。当我们读到“又疑瑶台镜,飞上青云端”时,隐隐感觉到诗人有所寓意,或许采用了比兴手法,借用描写天上美丽的月亮之美,其中寄寓了自己美好的理想。延伸开来看,“飞在青云端”就是高高在上,这也许就是借助“瑶台镜”之高来喻指朝廷,从而表现自己决心“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或许是因为“瑶台镜”之美好与现实社会形成对比,诗人借此喻指美好社会,理想的社会。如此等等。所以,就李白的《古朗月行》的意义也是深远的,多元的,也不能不给人以感发和激励。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境界开阔

这首《古朗月行,诗人不但用儿童视角进行构思,而且以丰富的想象力,把现实与虚构结合,使诗歌的审美境界更为开阔。

其次,比喻恰当

诗歌中以“白玉盘”、“瑶台镜”为喻,在轻松而诙谐的语言中,不但充满天真稚趣,而且使诗歌更富形象感,给读者以丰富的审美想象余地。

再次,意义深厚

诗歌中,诗人首先把“月”呼着“白玉盘”,这是从形象上来说的,仅仅是形似,接着在此基础上,有喻为“瑶台镜”,这不仅仅是形式,而且更富内容,表现出了诗人对社会、人生等的思考,意义是深厚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