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古有羁旅 我何苦哀伤杜甫《成都府》审美赏析

 江山携手 2019-09-02

          自古有羁旅 我何苦哀伤

       杜甫《成都府》审美赏析

这首五言古诗,是杜甫从同谷赴西川途中所作的十二首纪行组诗之一。肃宗乾元二年(759)十二月一日,诗人全家从同谷出发,历尽艰辛,终于在年底到达四川的成都。这首诗真实地刻画了他初到成都时喜忧交加的感情。全诗以朴实自然之笔,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其中所蕴含的深沉而博大的情思意绪,不能不给人以强烈的感染力。全诗如下:

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

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

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

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

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

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

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

鸟雀夜各归,中原杳茫茫。

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

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

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

 诗人首先写道:“翳翳桑榆日,照我征衣裳。我行山川异,忽在天一方。”“翳翳”即晦暗不明的样子。“桑榆”借指落日余光处。“征”即征,远行。前两句是环境描写,其中,一个“征”字,表明了诗人是远道而来的。杜甫举家艰苦跋涉,不远万里为的是寻找一块栖身之地,如今来到富庶繁华的成都,感觉有了新的生活希望。其中,一个“异”字和一个“忽”,不但表明了成都的与中原的不同,也表明了诗人来到之后的惊异的感觉。紧接着写道:“但逢新人民,未卜见故乡。大江东流去,游子日月长。”来到成都之后,诗人所见的都是一些陌生人,触景生情,这有引发了诗人对故乡的怀念,更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到故乡。无奈之下,诗人面对着的这大江东去,也只能做长年飘泊的游子了。诗人刚来到成都,就想回到故乡,其中蕴含的复杂情感也可想而知。

接着,诗人写成都的繁华以及温和的气候,在情感上又转悲为喜。诗人写道:“曾城填华屋,季冬树木苍。喧然名都会,吹箫间笙簧。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曾”副词,用来加强语气。意思是说,整个成都城充满了华美的屋宇,在深冬时节,树木还是郁郁青青,是一座音乐不断而极为热闹的大都会。这里诗人不惜笔墨铺写了成都的繁华景象,可谓有声有色,充满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这与中原之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然而,即使这样,诗人还是“信美无与适,侧身望川梁”。也就是说,成都在好,诗人还是回望回中原的桥梁。也就是说,还是想到回到故乡,回到那战争不绝的中原之地。

接着诗人写道:“鸟雀夜各归,中原杳茫茫。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这一层的意思是说,鸟雀天黑了还能够各自归巢,而茫茫中原,关山阻隔,自己何日才能回去呢?何况现在中原还没有完全收复,人民还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诗人思念中原,不仅仅是所谓的家乡,而是中原州郡正陷于安史叛军之手。其中,“中原杳茫茫”表意很深沉,不但表明了当时的时局,也暗示了诗人少忧国伤时之情。而今不远万里、跋山涉水来到成都,遥望星空,却愁思怅惘。

以上描写成都之美景,之繁华,却并没有让诗人忘记中原。反而突出了诗人对“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的中原的局面的担忧,思乡之情更加强烈。

既来之,则安之。无奈的诗人最后只能以自宽了,自我解脱了。于是诗人写道:“自古有羁旅,我何苦哀伤。”从古到今都有客居异乡的人,我为什么要苦苦哀伤呢?可以说,诗人在无可奈何之中,在极为伤感的忧愁中,也只好以此自慰,自我解脱。但事实上,也是不能解脱的,因为,在诗人此时此刻的心中,有多少无奈的事,家乡的战乱,朝廷的放还,身为异乡之客,作为一个“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士,哪能解脱得掉啊。可以说,诗人结尾越是自我宽慰,越是表现自己的痛苦与伤感。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赋兴的运用

诗歌首先写来到成都时的伤感,接着就用了赋的手法铺陈成都的美。其中 “初月出不高,众星尚争光”又运用了比兴手法的,暗示了中兴草创、寇乱未平的忧思。可以说,整首诗歌比兴和赋的手法交织运用,提高了诗歌的审美境界。      

其次,丰富的情感

这首纪行写景之作,表面看来是在写景,其实,在景物描写之中激荡着感情波澜,这里,就是诗人的喜和忧的感情相交织,不但描写了诗人羁旅他乡伤感,更表现出忧国忧民的情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