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德二年(757)九月,唐军收复了被安史叛军所控制的京师长安,十月,肃宗自凤翔还京,杜甫于是从鄜州到京,仍任左拾遗。这首五言律诗作于乾元元年,描写作者上封事前在门下省值夜时的心情,表现了他忠勤为国的思想。诗题中的“宿”指值夜。“左省”即左拾遗所属的门下省,和中书省同为掌机要的中央政府机构,因在殿庑之东,故称“左省”。全诗如下: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诗歌首联写道:“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诗人开始就描绘值夜时“左省”的景色。“啾啾”形容许多小鸟的叫声。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在越来越朦胧的暮色,“左省”里开放的花朵隐约可见,天空中投林栖息的鸟儿飞鸣而过。描写多么自然真切。其中,诗人写“花”、“鸟”不但点诗题中的“春”,而且“花隐”的状态和“栖鸟”的鸣声表明了傍晚的景致,照应诗题中的“宿”字。 “掖垣”本意是“左掖”(即“左省”)的矮墙,这里指代指门下省,交待值夜的所在地,扣“左省”。可是说,诗歌开始两句,字字点题,句句写景,真是匠心独运。 接着颔联写道:“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诗人由暮至夜,写夜中之景。前句说在星光的照耀下,宫殿中的千门万户也似乎在闪动;后句说宫殿高入云霄,照到的月光仿佛也特别多。这两句不仅把星月映照下宫殿巍峨清丽的夜景形象地描绘出来了,并且寓含着帝居高远的象征。诗人这样写,不但语言宏丽,气象高华,而且把唐代的强大与繁荣表现出来了,也暗示了杜甫为实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而愉悦的心情。 诗人在尾联写道:“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这里,诗人交待了“不寝”的原因,也就是第二天早朝要上封事,心绪不宁,因此,好几次讯问宵夜时辰几何?这里,最后一句诗人化用了《诗经·小雅·庭燎》中的诗句:“夜如何其?夜未央。”讲得是宣王为政勤奋,他在接受朝见的前夕,认真准备,悉心思考,以致夜不能寐,因为怕耽误早朝时间,一夜中多次问守夜人“夜如何其?”诗人杜甫用此典故非常贴切地表现出自己心情和当时夜不能寐的状况,也暗示了自己的心情。其中,诗人用了“数问”二字,则更加重了诗人寝卧不安的程度。这夜不能寐正是诗人怕耽误上朝的心情的表现。这样的心情,从小处说,就是诗人尽职尽责的表现;从大处说,就是诗人忠君爱国的表现。 首先,语句矫健有力,词意含蓄隽永;其次,叙述富于变化,描写生动传神;再次,典故自然恰切,意蕴深厚含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