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甫《春宿左省》(值宿)

 乐水无涯 2019-12-24

​        朝省诗不是杜甫的长项,但是,杜甫是真的心系朝廷,公忠体国。李白做公务员是令人担心的,谁也不清楚他什么时候会去“长安市上酒家眠”,但杜甫做公务员一定尽职尽责,为了不迟到,他甚至可以一夜不眠。

春宿左省

杜甫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宿:指值夜。

掖垣:“掖”通“腋”,意为旁边。因门下省和中书省位于宫墙的两边,像人的两腋,故得名。

金钥:即金锁,指开宫门的锁钥声。

珂:马铃。

封事:臣下上书奏事,为防泄漏,用黑色袋子密封,故得名。

        杜甫不是大官,没什么富贵气象,所以写不好朝省诗。但是,杜甫是一个好官,工作尽心尽责,兢兢业业。怎么表现出来的?这首诗就是明证。这首诗叫《春宿左省》。什么是左省呢?唐朝实行三省制,分别是尚书、中书、门下。三省各有别称,尚书省别称都省,因为它是最高行政机构,总辖六部,所以称都省。中书省别称右省,因为它坐落在大明宫宣政殿的右面,所以称右省。那门下省呢?跟中书省相对而立,坐落在宣政殿的左边,所以称左省。所谓“春宿左省”,就是春天住在门下省。但是,这个住宿可不是一般的住宿,是指在门下省值夜班。要知道,中书、门下两省官员都是天子的近臣,必须日夜值班,随时听候皇帝召唤。杜甫当时是什么官呢?这首诗写于乾元元年(758),当时,杜甫担任左拾遗。左拾遗和右拾遗都是武则天时期设置的官职,左属门下,右属中书,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官,只有从八品。然而,小官管的事情可不小,专门负责给皇帝提意见,属于谏官。杜甫忧国忧民,一辈子想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可想而知,这样的官职挺对他的胃口。所以,这首诗也写得情真意切。

        看首联:“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这两句诗起得平实,基本是实景再现,看见什么写什么。杜甫看见什么了呢?第一句:“花隐掖垣暮”。所谓“掖垣”,就是指门下省的外墙。门下省和中书省不是在宫墙的两边吗?就好像人的两腋一样,所以叫掖垣。天色近晚,墙边的花朵都模糊不清了。这就是“花隐掖垣暮”,写得非常朴实。但是别小看这句诗,就这一句,已经点题了。题目不是《春宿左省》吗?杜甫用“花”来点春,用“掖垣”来点左省,用“隐”和“暮”来暗示宿,一共五个字,题目的三个意象全部点到,这就是本事。再看第二句“啾啾栖鸟过”。既然花看不清,鸟自然也看不清,但是听到啾啾的声音,就知道小鸟正掠过天空,要回窝了。这是补充第一句。两句话放在一起,一点也不华丽,但是它很真实,也很自然,从花写到鸟,从地下写到天上,从视觉写到听觉,一俯一仰,一看一听之间,真是历历如绘,这不也正是我们日常在傍晚时分走出单位大门时候经常看到、听到的场景吗?只不过,我们看到这番景致时是下班,而杜甫是上班罢了。

连鸟都回巢了,诗人却要值夜班,这是什么心情呀?会不会抱怨?看颔联吧。“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这一联真漂亮,它一出来,全诗一下子就亮了。为什么呀?眼界放大了。上一联,薄暮时分,诗人刚刚进入左省的时候,看到的还都是眼前的花鸟,现在,夜深人静,诗人独自在庭院徘徊,一下子,整个长天、整座宫殿都尽收眼底了。入夜的大明宫是什么样子的呢?“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繁星点点,在千门万户之上颤动,朗月从宫殿背后缓缓升起,那高耸入云的楼阁得到的清辉分外多。这景象多瑰丽,多神奇呀。闭上眼睛,你还能想象出星星在天上跳动的样子吗?很难想象吧,那是因为现在的光线太强了。但古代不一样,天上只有繁星朗月,星光闪烁,时聚时散,时明时暗,而星星下面,暗沉沉的千门万户仿佛也被点亮,有了活力,这不就是“星临万户动”吗?“月傍九霄多”就更容易理解了,所谓“九霄”,是指直插云霄的宫殿,李白不是说“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吗?宫殿那么巍峨,仿佛都能碰到月亮,既然离月亮那么近,得到的月光肯定会更多吧?这个场景我们都能理解,都能想象,但是,谁敢那么写呢?谁也不敢。我们一般写月亮,不外乎阴晴圆缺之类吧,谁会用多少来形容月光呢?但是杜甫就敢用,而且用得那么传神,这就是艺高人胆大。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十一回里推崇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说“直”字好像无理,“圆”字好像太俗,但是仔细想去,却又觉得无可替代,一下子把西北边塞写活了。其实,杜甫这联“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也一样。“动”字好像无理,“多”字好像太俗,但是,一下子,我们仿佛都看到了:星光流泻,皓月当空,大明宫变得分外明亮,甚至像有了生命,动了起来,这是多神奇的景象呀。你再往深里想一下,万户也罢,九霄也罢,不都是皇帝的地盘吗?皇帝所居,连星星也要降临,连月亮也要依傍,星星和月亮都来给皇帝增光添彩,这不也是颂圣吗?但是颂得巧妙含蓄,情景交融,这才合乎诗的神韵。这一联看完,我们再想,杜甫对值夜班是什么态度呀?他没有抱怨。相反,他看着夜幕下的大明宫,想着皇帝,相当激动,相当兴奋,真是一个好大臣。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颔联这么精彩,颈联怎么接呢?看颈联:“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律诗不是讲究起承转合吗?首联起,颔联承,颈联转。这个颈联转得真好。转到哪里了呢?由景转到人,由室外转到室内,也由看转到听了。怎么转过来的呢?就用“不寝”这两个字转。诗人不是春宿左省吗?既然是宿,总该睡睡觉吧,为什么又不寝了呢?因为有上一联的情绪在呀。上一联,诗人看到星临万户、月傍九霄的壮丽场景,相当激动。他辗转反侧,难以成眠。这难以成眠的情境怎么表现呢?有过失眠经历的朋友们一定会知道,夜深人静,人对声音特别敏感。杜甫就抓住这个特点,直接从声音讲起。不知道什么地方传来“咔嗒咔嗒”的声音,这一定是天亮了,宫里有人拿钥匙开宫门了吧?这就是“不寝听金钥”。远处又随风飘来一串铃铛声,这是大臣们来上朝了吧,要不,怎么会有马铃响呢?这就是“因风想玉珂”。“金钥”对“玉珂”,漂亮吧?完全配得上颔联的“万户”和“九霄”,有宫廷气象。更重要的是这种疑神疑鬼的感觉多传神呀,失眠的时候,不就是这样吗?只不过我们失眠的时候,往往是胡思乱想,没个主题,而诗人虽然疑神疑鬼,但是并没有想东想西,他想的事情只有一个,就是要天亮了,要上朝了,千万别迟到。那么问题就来了,不就是上朝吗,两省官员,包括杜甫在内,天天都要走的过场,诗人干吗那么心绪不宁,以至于夜不能寐呢?

        看尾联:“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明朝有封事”这五个字一出来,谜底一下子就揭晓了。原来,诗人夜不能寐,是等着早朝的时候“上封事”呢。什么叫上封事呀?就是把自己写的意见书封好,递交皇帝。按照制度规定,这可是拾遗的重要职责,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谏官并不真的经常履行这种职责。为什么呀?因为不讨好。你一个从八品小官,给皇帝提意见,皇帝会高兴吗?不会。给大臣提意见,大臣会高兴吗?也不会。所以很多谏官,根本不提意见,只是混日子,保饭碗。可是杜甫不一样,杜甫忠君爱国,把个人利益置之度外,真给皇帝提意见。而且,为了提这个意见,还那么激动,这才是拳拳之心,溢于言表。回味着大明宫的美景,想象着明天早朝给皇帝提意见的场面,杜甫越发睡不着了,睡不着怎么办呢?最后一句:“数问夜如何”。不停地跟主管更漏的办事员打听,什么时候了?到上朝时间没有?不要觉得这句话简单,其实背后也有典故。什么典故呢?《诗经·小雅·庭燎》讲:“夜如何其?夜未央。”是说周宣王勤政,一夜问鸡人好几次,现在是夜里的什么时候了。问题是,杜甫不是周宣王,他只是一个从八品小官,本来没有那么大的责任,但是,就为了给皇帝提意见,而且很可能是不讨人喜欢的意见,他不寝不寐,还要“数问夜如何”,这是何等可笑,又何等可爱可敬呀!这样的事李白会不会做?李白才不会呢!他不屑于当谏官,要当就当军师,当高参。所以他写什么诗?他写“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岑参会不会做?他也不情愿做,所以他虽然跟杜甫一样当谏官,但是他会写“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消极怠工。只有杜甫,真把谏官的角色当回事,睡不着觉也要给皇帝提意见。这才是儒生本色,也是杜甫的伟大之处啊。所以我说,这首诗虽然也写大明宫,写早朝,但是写得情真意切,比《奉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好多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