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唐 杜甫 春宿左省 中 国 诗 词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诗词 赏析 郑州第七十四中学 洴澼絖 春宿左省 杜甫 〔唐代〕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诗词 注释 宿:指值夜。左省:即左拾遗所属的门下省,和中书省同为掌机要的中央政府机构,因在殿庑之东,故称“左省”。 掖垣:门下省和中书省位于宫墙的两边,像人的两腋,故名。 九霄:指高耸的宫殿,运用夸张手法,形容宫殿好像高入云霄一般。 金钥:即金锁。指开宫门的锁钥声。 珂:马铃。 封事:臣下上书奏事,为防泄漏,用黑色袋子密封,因此得名。 诗词 鉴赏 金圣叹曰:“唐律诗'出自一片心地’,何必臣忠子孝思家恋国等煌煌大篇,只是寻常即景咏物之章,固莫不从至诚恻怛(恳切之意)流出,是以为可贵可美也。所谓心地者,只是'忍辱、知足、乐善、改过’,四者尽之也。” 这首五律作于唐肃宗乾元元年(758)。至德二载(757)九月,唐军收复了被安史叛军所控制的京师长安;十月,肃宗自凤翔还京,杜甫于是从鄜州到京,仍任左拾遗。唐时左拾遗掌供奉讽谏,大事廷诤,小事上封事。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首联两句。 第一点明题目。写花鸟是点“春”,“花隐”状态和“栖鸟”鸣声是点“宿”,掖垣是点左省。两句将题目一一点明,一丝不漏。首联两句已将题目写完,后文却如何接?须知老杜善用“兴”法,先言他物,引起所咏之辞。 第二说明时间流逝。“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起首两句描绘开始值夜时“左省”的景色。暮色降临,花朵由清晰可见到渐渐隐于夜色(不是一时),回巢的鸟儿先后啾鸣而过(不是一只)。 第三暗含忠慰之情。安史之乱之后,长安失守,多有破败;天下涂炭,无处安宁。此刻回京夜宿,眼见花色如昔,耳中鸟鸣如初,平安喜乐之情油然而生,令人不禁感慨和平难得,自然生出守护太平景象之心。 此处由安心生发,流露忠心,暗引下文遥望。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颔联两句。 此时已由暮至夜,写夜中之景。 两句顺序打乱,应为“临万户星动,傍九霄月多”,是说长安城中,万户千家,上空群星布满苍穹,仿佛缓缓移动;而宫殿高耸,巍峨高大,仿佛受月光的照耀也格外多。 前一句于左省而念及万民,后一句于左省而牵挂君主。后世范希文“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其意出于此乎? 前两联合于一处,花朵静开,鸟儿休栖,百姓新安,朝廷方稳。一片和平景象,应赖何人守护?未来复兴之路,又靠何人开创?我身处朝廷重地,身任左拾遗之职,自当尽心尽责,不敢丝毫懈怠。以我不寝,换天下安寝,写出一片赤诚之心。 忠心之外,再加忧心,引出下文不寝。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颈联两句。 写夜中值宿。心中思绪翻滚,自然无法入眠。“听金钥”是思君有辟门之难,擢斥群臣,广纳言路,可谓不易。“想玉珂”是思臣有献替之忠,献可替否,劝善规过,可谓难矣。忧心之下,当是费心,苦心劳力之后,所上封事应已写好。引出下文数问。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尾联两句。 数问如何,表明自己由暮至夜,自夜达晓。夙夜不懈,未尝卧眠,与题目对看,明明“春宿”,却整夜“不寝”,数问时刻,一片热心,令人既笑又敬。至于“封事”中有何事?无非下虑百姓,上念君父,君者纳言,臣者效忠四事而已。 曾子曰:为人谋而不忠乎?老杜全诗通透,以时间为明线,以忠心为暗线。由安心至忧心,由忧心至费心,由费心至热心。四心之下,分明是朗朗一颗忠心。 / 关 注 我 们 / 文编 | 陈利可 编辑 | 吕 娜 审核 | 李玉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