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审美赏析

 江山携手 2019-09-02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wbr> <wbr>李煜《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审美赏析

    李煜《相见欢审美赏析

李煜(937978),字重光,是南唐最末一个皇帝,史称李后主。975年,南唐被北宋灭亡,李煜肉袒出降,被押送到汴京,封“违命侯”,过着“北中日夕,只以泪水洗面”的日月。所以,词人面对自己的处境,自然免不了产生对故国之思,亡国之恨。全词如下: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先词作首先写道:“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无言独上西楼”这是一句叙述句,表现出了自己的一种行为。其中一个“上”字揭示了人物的内在情感。可以说,“上”楼就是孤独的表现。因为,在诗词中,登高望远,望远思人。词人却用“独”和“无言”来形容“上”,把此时孤独凄凉的处境与看昔日身边爱妃宫娥那前呼后拥的景象对比起来,不但强化了词人寂寞而孤独的处境,也表现了词人伤心凄楚的情感。特别是词人在词中用了“无言”,更具表现力,这
正如南宋辛弃疾《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所说:“红莲相倚浑如醉,白鸟无言定自愁。”其中,“白鸟无言定是愁”,说明了“鸟”无言也是愁,更何况是愁恨满怀的李后主呢?

接着写道:“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两句描景,写后主所处的凄凉环境。他登上西楼,举头见新月如钩,钩起一串旧恨新愁;低头看桐荫深锁,锁住了满院清秋。词人写景,在凄凉的景物中,蕴含了深深的愁恨。可以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里,景中有情,情溢景外。其中,“梧桐”这一意象用得很妙。在古典诗词中,从来就是个表现愁情的物象温庭筠《更漏子》中写道:“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陆甫之《清平乐》中也说:“依约相思碎语,夜凉桐叶声声” 张炎《清平乐》更是说到:“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他们表现的都是愁闷的境界。“清秋”也很有深层之意,引发读者思考。在古代诗词中,有“悲秋”这样的主题。记得吴文英《唐多令》中写道:“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秋景的凄寒最易于发人的凄切、悲伤的情绪。即使一般处在秋色深锁的梧桐深院中也都会产生凄寒孤寂之感,何况是由君主沦为囚徒的李后主呢?昔日为君主之时,所居之地是正如他自己在《破阵子》中写道的“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陪伴着也是他在《玉楼春》中所说的“春殿嫔娥鱼贯列”而现在所居之地是“寂寞梧桐深院”,陪伴他的是“月如钩”与“ 寂寞梧桐”。此时的李煜,生活在这“月如钩”、“ 寂寞梧桐”以及“清秋”这一个个意象所营造的凄凉环境之中,可见词人心中的伤感是多么的幽深。

接着说:“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这里,词人点出自己的“离愁”。如果知人论世,我们知道,李煜的离愁,不是一般的男女离别之愁,而是失掉故国的深沉之愁现实生活中的离愁,随着时间过去,也可能抛掉的,然而李后主的愁却是剪不断,理还乱”。其中,词人用了“不断”和“乱”,可见愁之深,恨之长,愁之多真可谓有些道不清,说不明了。正因为有这样积郁在词人心中的深愁长恨,所以,词人最后写道:“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别是”就是不同于一般的,与平常所见不同“滋味”即味道,这里,引申为苦愁的感受。也就是说,这种痛苦的滋味,只有李煜自己感受到,别人哪里能够感受到的。这里,我们联系李煜囚禁前后的生活极其处境来看,他由一个掌握生杀予夺之权的一国之主,忽而变为任人宰割的阶下之囚,光景一落千丈,当然他的悲痛愁恨确实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也根本无法感受到的痛楚

在艺术上,这首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现实生活,情感真挚。 其次,言简意深,短语长情。再次,意境高远,意蕴深厚。第四,卒章表情,含蓄蕴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