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杜甫《画鹰》审美赏析

 江山携手 2019-09-02

杜甫《画鹰》是一首题画诗,大概作于开元末年。诗人写作这首诗歌时,正当年少,富于理想,充满着青春活力和积极进取之心,真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情怀。诗人通过对画鹰的描绘,抒发了嫉恶如仇的激情,以及凌云的壮志。全诗如下:

      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

      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

 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歌首联写道:“素练风霜起,苍鹰画作殊。”“素练”即作画用的白绢。“风霜”指秋冬肃杀之气。这里用来形容画中之鹰的凶猛,如挟风霜之杀气。“画作”即作画,写生。“殊”即特异,不同凡俗。这两句的意思是说,在洁白的画绢上,好似腾起了一阵风霜之气。接着第二句点明了原委,原来是矫健的画鹰有挟风带霜而起之时,诗人通过一个“殊”字,极赞绘画的特殊技巧,以及所产生的艺术效果。这两句,按照常规思维,应该先从画鹰写起,而诗人却不这样,先勾勒出画面上所产生的肃杀之气,然后再点明“画鹰”之势。这样写,不但起笔就为画鹰出场营造环境,而且起到先声夺人的审美效果。
    接着颔联承上而来,诗人写道:“
耸身思狡兔,侧目似愁胡。” “耸身”即“竦身”,就是收敛躯体准备搏击的样子。“思狡免”就是想捕获狡兔。“侧目”即斜视。源于《汉书·李广传》中的“侧目而视,号曰苍鹰。”“愁胡”中“胡”即“猢”,指猢狲。源于孙楚《鹰赋》中的“深目峨眉,状如愁胡”。这两句是说苍鹰耸起身子的样子,好像猎取狡猾的兔子似的,苍鹰的眼睛侧目而视,如同猢狲的眼睛相似。诗人对画鹰的形态、动作和眼睛作了正面的描写,展示了勇猛矫健的雄鹰的姿态之美。

    颈联写道:“绦镟光堪摘,轩楹势可呼。”“绦镟”的“绦”是系鹰用的丝绳。“镟”是转轴,系鹰用的金属的圆轴。“轩楹”是堂前廊柱,这里指画鹰悬挂之地。“堪摘”就是可以解除。“势可呼”就是画中的鹰势态逼真,呼之欲飞。上句是说,系着金属圆轴的苍鹰,光彩照人,只要把丝绳解掉,就可展翅飞翔了。下句是说,悬挂在轩楹上的画鹰,神采飞动,气雄万夫,仿佛呼之即出,去追逐狡兔。这里,诗人从描绘出了画鹰跃跃欲试的气势。联系诗人所处时代及其诗人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我们感觉到诗人就是笼中的画鹰一样,不能展翅飞翔,飞到高远的天空。当然,我们感受到诗人寄寓其中的情感和思想。

尾联写道:“何当击凡鸟,毛血洒平芜。”诗人承上收结。上一句中的“何当”即什么时候。“击凡鸟”就是捕捉凡庸的鸟。这两句的意思是说,何时让这样卓然不凡的苍鹰展翅搏击,将那些“凡鸟”的毛血洒落在原野上。诗人在此寄托了自己的思想。后一句源于班固《西都赋》:“风毛雨血,洒野蔽天。”由此可以看出,诗人将“凡鸟”喻指误国的庸人。就诗歌形象来说,真正地表明了诗人嫉恶如仇之心,奋发向上的志向。
  在艺术上,这首诗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起势突兀,为表现画鹰的气势营造氛围。其次,形象生动,寓意深远。再次,起承转合,结构严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