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杜甫《禹庙》审美赏析

 江山携手 2019-09-02

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wbr>杜甫《禹庙》审美赏析

     杜甫在《禹庙》中写的禹庙,就是指现在重庆治下的忠县(忠州)临江的山崖上。杜甫在代宗永泰元年(765)出蜀东下,途经忠州时,观览了这座古庙。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歌。全诗如下: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

 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

                                      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首联写道:“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诗人开门见山,起笔就令人森然、肃然。“空”即无人之意。王维的《鹿寨》中写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王维诗歌表现了山的幽寂。而杜甫在诗歌中,一个“空”字,不但给我们以寂静之感,而且联系下句中的秋风萧瑟,这空旷的山更加荒凉,更觉阴森。接着写道“秋风落日斜”,也就是在这荒凉阴森的环境中,在夕阳之下,突出了巍巍的禹庙。在这样的情景之下,诗人登上了禹庙。

颔联写道:“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这联承上而来,写诗人在禹庙内所见。首先,诗人看到的是“荒”和“古”,这一“荒”二“古”,表现了禹庙荒芜和古朴。其次,诗人又写了“垂桔柚”、“ 画龙蛇”两个景观,前一个是自然的,后一个是人为的,都是眼前实景。可以说,庭中桔柚硕果垂枝,壁上神龙飞舞又给“荒庭”“古屋”带来一片生气。这里,诗人化用了典故。据《尚书·禹贡》载,禹治洪水后,九州人民得以安居生产,远居东南的“岛夷”之民也“厥包桔柚”(把丰收的桔柚包裹好送给禹)。又据《孟子·滕文公》记载:禹“驱龙蛇而放菹(泽中有水草处)”。也就是说,大禹使龙蛇也有所归宿,不再兴风作浪。这里,杜甫不但被古代英雄的业绩所鼓舞,而且也表现出了“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豪迈的感情。

颈联写道:“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嘘”《说文》说“吹也”。《声类》说:“出气缓曰嘘。”这两句写庙外之景。上一句描写了云雾在长满青苔的古老的山崖峭壁间缓缓卷动,下一句写了江涛澎湃,白浪淘沙,向三峡滚滚奔流。其中的“嘘”、“走”二字用得很妙,不但云气水声拟人化,而且动静结合,描绘出一幅雄伟壮观的景象,令人感到无限壮美。

特别传神。在这里,神话和现实,庙内和庙外之景,大自然的磅礴气势和大禹治理山河的伟大气魄,迭合到一起了。

尾联写道:“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四载”指传说禹治水到处奔波,水乘舟,陆乘车,泥乘车盾,山乘樏(“樏”是古代走山路时乘坐的器具,亦称“山轿子”)。“三巴”就是指“巴郡”、“巴东”、“巴西”。在传说中,这一带原是沼泽,大禹凿通三峡后改建为陆地。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早就听说你乘四载、凿三峡、疏长江、控三巴的英雄事迹。诗歌结尾不是写庙,而是写人。我们从诗人列举的事例中,感受到了诗人对大禹的赞扬和敬佩,从中也看出诗人希望代宗李豫能发扬大禹治水体现出来的艰苦创业精神,把国家治理好,让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
     在艺术上,首先,借物抒情,托物言志。唐王朝自安史之乱后,长期战乱,像洪水横流,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诗人借“大禹”的故事,希望代宗李豫能发扬大禹艰苦创业精神,把国家治理好。其次,典故的运用,不但是诗歌富有形象感,而且使诗歌意蕴深厚,诗人的情感更为丰富。第三,意象鲜明,境界高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