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山西是明朝洪武年间流民问题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纵观有明一朝,山西的流民问题都是非常严重的。明朝前期、中期、后期都存在严重的流民问题,特别是明末的流民问题,是爆发农民起义的直接原因,也是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 所谓流民,就是无家可归,无地可种,四处流浪的农民。我们都知道,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社会,农民的一大特点就是“安土重迁”,他们世世代代守着自己的土地,受到家族的管束,不会轻易搬家。一旦农民失去土地而被迫离开祖辈生活的土地,成为无所依靠的流民,就会对整个社会造成巨大的冲击,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一般来说,流民一般出现在王朝中后期,在战乱时期最为严重。比如古代三大流民潮,分别发生在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唐代的安史之乱和北宋末年的靖康之变,很少像明朝在前期就出现严重的流民问题。 流民的生活状态据《明史》记载,洪武四年,太原府发生重大旱灾。洪武七年,太原府、平阳府遭受旱灾。朱元璋下诏免收当地田赋。但是一时的免租根本于事无补,百姓颗粒无收,只能远走他乡。因此,洪武年间严重的旱灾造成了流民的出现。 《平阳府志》中形容流民是“小狭人满,每挟货走四方,所至多流寓其间。”洪武二十四年,太原府代州繁峙县“奏逃民三百余户,累岁招抚不还。”同年太原府代州五台县“民饥流徒者众,田土荒弃复霜灾。” 《明实录》记载永乐年间山西布政司奏“平阳、大同所属二府州县岁旱民饥,命验口发粟赈之。”在宣德三年、六年、七年、八年、十年均出现“民食草子自给,逃移户多,租税无从办纳”的情况。 山西流民的成因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大约80%的地区都是土石山区和丘陵,耕地资源本来就十分匮乏。据《明实录》记载,洪武十四年,山西全省人口达403万之多。而山西还十年九旱,旱灾频发,严重时百姓颗粒无收,造成大灾荒。 了解明朝历史的读者应该对“江南重赋”并不陌生,这主要是因为当年朱元璋打天下的时候,江南百姓都支持朱元璋的宿敌张士诚,所以朱元璋怀恨在心,特意加重江南百姓的赋税。事实上,除了江南地区的赋税过重外,山西的赋税徭役也并不轻松。大家不要以为朱元璋是农民出身就对百姓多么优待,他用黄册制度固定人们的生活范围,用户籍制度限制人们的职责,就是把百姓当成生产机器牢牢锁死在土地上,让他的子孙后代像吸血虫一样躺在百姓的身上疯狂吸食。 山西作为京畿一带的近邻,自然而然的承担起藩府宗室的优厚俸禄,百姓则成为了宗室的供养者。仅在洪武年间,朱元璋就在山西分封了晋、代两位藩王。弘治八年,山西都御史史顾佐上奏朝廷说:
同样赋税徭役中的徭役也是山西流民出现的重要原因,山西代州繁峙县言:
除此之外,“陪纳”也是山西赋税过重的另一个原因。明朝初年百废待兴,朝廷为了保证赋税的稳定性,采取了一种定额赋税制度。具体实施就成了官员口中的“陪纳”,把逃亡的流民应负的赋税转嫁到还没逃亡的百姓身上,这样一来,本来还能硬抗的百姓,赋税只会越来越重,最后也成为流民中的一员。 山西平阳府万泉县丞何福全言:
幸存的一千多户人家要承担近五千户的粮草负担,这无异于把百姓逼上绝路。 明王朝采取的政策朱元璋创立预备仓,在全国各地修建预备仓,水旱灾害时能有积谷赈灾饥民,让百姓不至于流离失所。这一制度是朱元璋在汉代常平仓、隋朝义仓、宋朝社仓的基础上改良来的。我们从杨士奇的《论荒政》中可看出预备仓一般设在州府县城的东南西北四面,由朝廷购买粮食储存在预备仓中。凭良心说,这一制度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在具体实施上却有很大问题。虽然明朝廷命令各地:“凡遇岁饥,先发仓癝赈贷,然后具奏。”地方官还是报灾不及时,造成赈灾也延误,等到赈灾之粮运到的时候,灾区早已经尸骨遍野或者远走他乡。更何况,一旦救灾环节中有人披上了贪污的外衣,对灾民来说,就是雪上加霜。 除此之外,朱元璋建立黄册制度,就是为了把百姓牢牢的锁在原地。通过户籍的管理,统治者可以迫使百姓继续从事农业生产。除了黄册还有路引制度,只要出了百里外就要出示证明,而且出去时间久了,一个村子邻居都要打听一下他到了哪,为何这么就都不回来,如果知情不报,朝廷便会治罪。像明初大槐树人口大移民,如果没有黄册,朱元璋是绝对做不到发起如此大规模的人口移民。洪武年间发生的山西流民问题,朱元璋前期采取的是组织移民,比如他的老家凤阳荒的没有几十口人,就从山西迁移了大量的百姓,达到平衡人口的作用。后来采取的主要措施是招抚回原籍种地,重新让百姓归入黄册中,成为缴纳赋税的良民。但是由于流民过多,遣返原籍也不现实,所以在后期,出台了流民留在当地入籍的政策,让他们在居住地继续缴纳赋税。 除此之外,朝廷也会对灾害地区减免赋税,比如宣德五年三月:
当然在很多时候朝廷也不是减免所有的赋税,而是根据不同灾情程度来决定减免比例。 治标不治本但是这些措施收到的成效都十分有限,山西的流民问题还是愈演愈烈。到了万历后期,山西的自然灾害更加频繁,政治更加腐败,百姓的赋税负担更加沉重,所以山西的流民问题愈加严重,甚至到了有地也不种的地步。最后明王朝在农民起义军和清军走向灭亡,不得不说和这个有很大关系。山西流民问题在洪武年间就已经显现出来了,等到了号称有“仁宣之治”的宣德时期,山西的流民潮已经形成规模。据统计,在明宪宗时期,山西流民达到上百万。这是一个相当恐怖的数字,流民问题的严重性也可见一斑。 事实上,历代统治者对流民问题都十分重视,明朝统治者也不例外。面对山西流民的问题,统治者确实采取了一定的措施来应对,但是这些措施只能治标不治本,起缓解流民问题的作用。洪武年间的山西流民问题就已经显现,却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治理,反而存在很多弊端,将赋税徭役强加在百姓身上,魏征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就是这个道理,到最后百姓变成流民,再变成起义军的时候,明王朝只会走向覆灭。 参考文献:《中国救荒史》、《明史》、《流民问题与社会控制》、《山西通志》、《明实录》、《平阳府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