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的著作,记载了中国古代的自然科学和工业技术,被西方学者誉为“中国科学史里程碑”。在《梦溪笔谈》中,专家们发现了不少谜团,比如“滉柱”就是其中之一。究竟滉柱是什么,又长什么样呢?下面小编就来给您从头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在钱镠治水期间,还修建多处钱塘江海塘,即一种防海浪和潮水冲刷的堤坝。从《梦溪笔谈》中可知,钱镠植大木,并将这种大木称之为滉柱。因此专家们推测,滉柱可能在堤坝两岸种大树,或者是某种木头。但问题是,要多大的树或者木头,才能抵御猛烈的浪潮呢?专家们百思不得其解,好在后来发现了一处遗址,才揭开了滉柱的神秘面纱…… 专家们经过考证,确定捍海塘遗址就是当年钱镠主持修建的,因此也说明了《梦溪笔谈》对历史记载的准确性。在捍海塘遗址中,专家们清理出不少的陶器和瓷器残片,而且还有当时工人修建海塘时留下的工具,如绳索,石块和木板等。 最让专家们感到惊喜的,则是在清理到7米多深的时候,竟然挖出来好几排粗木,每排有十几根,而且每根的直径都在50多厘米,看起来十分壮观。一开始,专家们还很纳闷,不知道这些粗木是什么,后来经过研究和讨论,确定它们就是《梦溪笔谈》中提到的滉柱。 另外专家们发现,在每两排滉柱的中间,还有很多大小不一的石块,被码放得整整齐齐,因此这也再次证明了钱镠修建海塘的方式,专家们将其称之为“石囤木桩法”。在《梦溪笔谈》中还记载,到北宋仁宗时期,当地人发现修海塘的滉柱是上好的木材,因此便干了一场自掘坟墓的事情,即将大部分看得见的滉柱都给挖了出来去制造家具。 由此可见,滉柱可真是海塘工程的关键所在。其实,除了滉柱之外,史料中还记载当年在海塘上有一个铁幢,您可以理解成一个插入到海塘中的大铁柱子,是用来测量水位的。而且,在铁幢上还修建了凉亭,以便人们观察和记录水位的变化。 不过滉柱的发现,着实让业内的专家和学者们都感到欣喜,它不仅对研究古代海塘的修建技术具有极大价值,而且也很直接的证明了,《梦溪笔谈》一书对科学技术记载的准确性,而绝非是胡乱猜测之言,同时也说明作者沈括是一位态度严谨的科学家,是值得我们纪念和学习的榜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