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善长 我的母校八都民族中学座落在八都镇北面风景秀丽的玉峰山脚下。学校正式创建于1955年,曾为龙泉第二中学,后改为八都中学。2003年,毗邻的竹垟、上垟、瀑云、南窖、宝溪、泗源等地学校并入后,更改为民族中学。 我翻开像册,看见第一届民中毕业照片。母校首届102人,分甲乙两个班,由于经济及历史等原因,到毕业时只有40位学生。有几位来自民中的首届毕业生考进国内知名大学,其中有国家光学家李佑国及浙江师大教授范万军等,还有许多不知名的在京政府部门工作人员。来自民中学子,他们工作在各行各业上奉献自己的青春。八都民族中学人才如同春笋辈出,是培养人才的好地方。 我毕业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我们那时候的民族中学,学校没有宽广的操场,教室是二层木楼房。每当遇见雨天上体育课时,操场高低不平还满地泥水。我毕业后,操场用混泥土浇上水泥面。而如今,学校拓宽操场,跑道改成塑胶场地,而且增加网箱式仿真草塑胶足球场,晚上灯光明亮,有城市现代化体育场馆的味道,与城里学校相同步发展。学校教学楼依旧建在原址上,从前的小木楼改建成高楼,增添了多处花园式学生休闲区,学习环境宁静优雅。教室配备有空调及高科技精准电脑教学设备。学生发展到1500多名,寄宿制管理。教师师资力量大,每年还有新老师加入学校教学队伍里来。 久别母校三十载,我有幸又回到民中安保队伍中。仿佛三十年前,我又回到母校的怀抱。 每次放寒假,都有一批批早期毕业于民中的学子,在祖国各地的和远在国外的民中人都回到母校召开同学会,参观学校的变化,寻找儿时的记忆! 记得民中首届毕业生李佑国谈起当年的母校,深深地记得在学校与同学亲手种下的小杉树,己经是棵参天大树。遗憾的是在建校舍时砍掉了。 春暖花开,新春佳节。总有一些白发苍苍的老人及年轻人来到学校梅园观赏梅花,嘴里交谈着当年在母校读书时的印象。亲眼看到母校,他们赞扬着展现于眼前的花园式学校,以及一代代民中人的辛勤付出。 清晨望着朝阳升起,晚上伴着夕阳西沉,民中的校园依然热闹。一些邻近的村民会来到校园散步锻炼身体,在不影响学校正常教学的情况下,在外操场展开健身运动,是一幅村校和谐大家庭的生动场景。 看着孩子们亲切的笑语,迎接新生的到来,依依不舍的送别一届毕业生……在母校工作的几年中,与老师和学生亲蜜接触,学校的变化看在眼里。 因工作原因,我即将离开母校,心中自然十分舍不得离开民中。孩子是多么地舍不得:“李老师,你留下来吧!”学校老师和我的同事也说:“你要常回来看看学校!”。岁月静好,母校今日的成就,离不开许多民中人的辛勤付出。 回不去的童年,唯有深深的记忆。寻找同窗的你我他,这里的青春不散场,再聚民中,祝福母校的明天更辉煌,桃李满天下! |
|
来自: 旭日东升4k165w > 《文件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