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左升右降理论在针灸临床中的应用及思考——读王文德《针道摸象》有感

 青谷166 2019-09-03

导语本文为作者读王文德《针道摸象》有感而发,文中以复发性口腔溃疡、小儿咳喘和胃肠疾患为例,给出了左升右降理论如何临床应用。文章结尾对古今针灸地位的思考令人深省!

___________________

在中医理论中,有脾主升胃主降、肝气主升肺气主降。黄元御《四圣心源》更是将此理论运用地出神入化。近日读王文德《针道摸象》,惊奇地发现左升右降理论竟然可以运用在针灸临床并取得较好效果,现举例如下,和大家一起分享:

1、复发性口腔溃疡:取心包经双侧,左侧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肩髃、肩井(胆经)、大椎(督脉),右侧肩井、肩髃、曲泽、间使、大陵、劳宫、中冲,以左升右降针法,用毫针循序浅刺,不留针。

2、小儿咳喘:从左手起按肺经的五输穴循序,即左手的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大椎(督脉),然后针右手的尺泽、经渠、太渊、鱼际、少商。用毫针点刺不留针。

3、治疗胃肠疾患:取左侧的足三里,针尖偏向上,使针感上传至腹部病所,再针右侧足三里气至后向下拉针以引邪外出。

补充:治疗口腔溃疡为什么选择心包经上的穴位?每每针灸治病多是靠经络辨证,可是手厥阴心包经的循行和口腔并没有关系。以上所选穴位只有劳宫穴可以治疗口腔疾病,那其他穴位使用就多此一举了吗?

余思:口腔溃疡病因多是起于“火”(实火虚火均有),而在五行中心属火,心包代君受邪(有点牵强附会了)。至于其他穴位的使用应该类似中药的配伍了。

自己这两年多少用针刺治疗过一些小毛病,效果不是很明显。很大程度上在于自己技艺不精,辨证不准。不过结合针灸现代临床,在宏观上看针灸早已失去了古代和药同等甚至高于其的地位,有人戏称现在的针灸科为“颈肩腰腿疼”科,当然这也和现在分科特别细有着密切的关系。可是针灸的疗效或者针灸治病的范围仅仅如此局限吗?显然不是的,看《内经》这部经典就可得知,一大部分的内容都在记载针。那为什么现在针灸的效果(治病范围)或者针灸的地位远远不如药了呢?我的观点如下:

1、针灸被人当成了一门纯粹的技术,针灸大夫自认为自己就是一名针灸匠。针灸临床不辨证,脱离了中医的四诊合参,辨病已占据针灸的半壁江山。

2、针灸大夫为避免医患纠纷抑或自己学艺不精,过于平和治疗。表现以下两点,其一虽然特定穴在临床运用广泛,但不能保证对所有的病百发百中,很多危险或不太常用的部位,有时仍需针刺,比如颈项部的穴位(上接头下接躯干,加之颈动脉所居,其重要性可想而知),但现在很多医生对此望而生畏。其二在针灸临床很多医生不用补泻,一味强调平补平泻。上周听一个博士师哥讲课,他说的一句话让我颇为赞同“针刺的疗效差距与补泻手法密切相关”。当时真的应验了梁冬经常说的一句话“心念一转,震动四方”,真的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自己以前的针刺没有太多疗效应该和自己没有正确使用补泻有很大关系。既然“存在即合理”,那么《内经》中遗留下来关于针灸补泻的记载就有很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