懂得茶的文化,大半就讲究品茗正道了。有一位长辈来信开玩笑说:“茶叶虽好,用煤气炉代石灶,不锈钢壶代瓦锅,自来水代名泉,自不免大煞风景。”知堂老人主张喝茶以绿茶为正宗,说是加糖加牛奶的红茶没有什么意味,对 George Gissing《草堂随笔》冬之卷里写下午茶的那段话很不以为然。吉辛到底是文章大家,也真领悟得出下午茶三昧,落笔考究得像英国名瓷茶具,白里透彩,又实用又堪清玩。午后冷雨溟蒙,散步回家换上拖鞋,披旧外套,蜷进书斋软椅里等喝下午茶,那一刻的一丝闲情逸致,他写来不但不琐碎,反见智慧。笔锋回转处,少不了点一点满架好书、几幅图画、一管烟斗、三两知己;说是生客闯来啜茗不啻读神,旧朋串门喝茶不亦快哉!见外、孤僻到了带几分客气的傲慢,实在好玩,不输明代写《茶疏》的许然明:“宾朋杂沓,止堪交错觥筹;乍会泛交,仅须常品酬酢;惟素心同调,彼此畅适,清言雄辩,脱略形骸,始可呼童篝火,汲水点汤。”到了女仆端上茶来,吉辛看见她换了一身爽净的衣裙,烤面包烤出一脸醉红神采越显得焕发了。这时,烦琐的家事她是不说的,只挑一两句吉利话逗主人一乐,然后笑嘻嘻退到暖烘烘的厨房吃她自己那份下午茶。茶边温馨,淡淡描来,欲隐还现,好得很!
茶味常常教人联想到人情味,不然不会有“茶与同情”之说;偏偏18世纪的 Jonas Hanway不知分寸,骂人家的侍女喝茶太狂,花容憔悴,又骂修路工人偷闲喝茶,算出一百万名工人一年工作两百八十天、每人每十二个工作小时扣掉一小时冲茶喝茶,英国国库每年亏损五十八万三千三百三十英镑!老实说,这些贵族是存心不让工人阶级向他们看齐。东印度公司操纵茶市百年左右,伦敦茶价每磅值四英,只有贵族富家才喝得起。那期间,欧洲其他国家先后压低茶税,次级茶叶这才源源输英,只售两先令一磅,普罗大众纷纷尝到茶的滋味了!英国色情刊物至今还刊登不少中产妇女勾引劳力壮汉喝茶上床的艳事,虽是小说家言,毕竟揶揄了詹姆斯·翰威这种身心两亏的伪丈夫。 小说家费尔丁老早认定“爱情与流言是调茶最好的糖”,果然,19世纪中叶一位公爵夫人安娜发明下午茶会之后,闺秀名媛的笑声泪影都照进白银白瓷的茶具之中,在雅致的碎花桌布、黄油面包、蛋糕方糖之间搅出茶杯里的分分合合。从此,妇女与茶给文学平添不少酸甜浓淡的灵感。 Dorothy Parker的 The Last Tea和V.S.Pritchett 的 Tea with Mrs.Bittell 都是短篇,但纸短情长,个中茶里乾坤,已足教人缅想古人“饮啜”之论。所谓一壶之茶,只堪再巡;初巡鲜美,再则甘醇,三巡意欲尽矣,乃以“初巡为婷婷袅袅十三余,再巡为碧玉破瓜年,三巡以来,绿叶成荫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