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年来月饼制作工艺和口味的发展

 读万卷书破万里 2019-09-03

从清代开始,月饼的生产在制作工艺上有了长足进步,而且在长期保存方面,也更加考究。根据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月饼》载:“至供月,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土绘月宫赡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谓之团圆饼。”由此可知,那时的月饼,不仅工艺较高,而且也成了合家团聚的象征。

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国月饼的生产,形式众多,风味纷呈。其中,以馅芯为主要成分可以分为软硬两种。软者有“莲蓉”、“豆沙”、“枣泥”等。硬者有“果仁”、“玫瑰”、“砂糖”等。另外还有许多名字中“蛋”喻月而命名的,如“银河夜月”、“平湖秋月”等,大半是在月饼馅芯中、配有蛋黄等。

南方月饼最有名的当属广式和苏式

当然,月饼更多还是以产地而命名:有京、苏、广、宁、闽、潮、滇式等各式各样。其中广式月饼,又叫广东月饼。特点是:配料讲究,皮薄馅多,味美可口,不易破碎,便于携带。外皮为浆皮,一般以馅料的特点命名。销料大致有纯甜和甜咸两种。广式月饼又以饼面花样而命名:如“嫦娥奔月”“西施醉”、“广寒宝月”、“双龙伴月”等,其饼面分别印有象征月亮,以及和月中神话传说有关的图案。

苏式月饼,也叫苏州月饼,是苏州的特产,制作较其它月饼为早,呈扁鼓形,平整饱满。外皮为酥皮,色泽金黄油润,层次清楚。馅以核桃仁为主要原料,多属纯甜味,也有甜成味的。饼皮松酥,油重而不腻,甜而爽口,具有果仁和桂花之清香。

北方的京式月饼制作工艺众多

京式月饼,也叫北京月饼,有的以核桃仁、冰糖、瓜子仁等加糖、油、面做馅;有的用冰糖、红绿丝、青梅等混合而成,绵而不硬。其分类也较多,有提浆月饼、翻毛月饼、红月饼和白月饼等品种。

月饼的皮是用熬制成一定浓度的清糖浆,经冷却后调制成面团面制的。如糖质不纯,必须用蛋白液提出杂质,故名提浆。毛月讲的皮为陈皮,薄而陈,层次分明,色泽洁白,皮翻起,故称“翻毛”。红月饼和白月饼都是硬皮,皮分红、白两色。用素油加开水烫面,烤熟后皮色较深,即为红月饼。白月饼的皮用猪油加凉水和面,熟后皮色较白。

当然,中秋节饮食风俗绝非只是吃月饼,还有很多。例如关中平原地区,每年中秋节家家蒸娃糕、虎头糕、狮头糕、鸡鸡糕、石榴糕等,都要在糕上插上浮花或飞禽走兽,五颜六色,十分好看。全国很多地区,中秋节还要准备多种时令水果,如西瓜、葡萄、苹果、子、石榴等等,先用这些水果供月,供月结束后,搭配月饼、菜肴、美酒,共同享用、共享天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