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新鲜的感受和经验 ——读《中国80后全集》 李少君
作为一个诗歌编辑,我奇怪地本能地有一种偏好:关注年轻诗人尤其是诗歌新人的作品。这是什么原因,我自己也无法解释,是不是别的编辑也是如此。后来我慢慢想清楚了。这是由诗歌的本质决定的,对新鲜的感受和经验的重视和关注。 诗歌的本质是什么?在我看来,就是呈现新的感受和经验。古人说:太阳底下无新事;又说:光景常新。适我无非新。用朦胧诗人北岛的话来说:即使前面已有一千名挑战者,我还要当第一千零一名。确实,无论人类存在了千年万年,每一代人,都要重新开始,将人类的生活重新过一遍,并在其中倾注自己全部的激情和热爱,还有整个的生命。即使最终并不如意,也还要继续下去。因为人类之所以存在,就是永远都有理想、希望和爱。而诗歌,最直接地表达着这种理想、希望和爱,呈现出种种新的感受和经验,这也是诗歌永远让人迷恋的原因。 翻开辛酉主编的《中国80后全集》,我又开始兴致勃勃的阅读。应该说,我喜欢的,永远是那些表达和呈现了个人感觉和思考的诗作,那些有着自己对生活和世界的独到理解的诗歌。我甚至觉得,这就是好诗的标准。我觉得这种质朴的还没有被别的东西污染和混淆的特质,可以称为一种“初心”,是一个好诗人必备的素质。 历史上,关于诗歌的起源,有过“童心说”、“赤子之心”说等等,其实也就是前面说的对于生活和世界的最新鲜的感受和经验,所以,“初心”其实就是一种本心,一种自然的、质朴的、具有愿生性的感受与力量。 大体诗歌之“发”,是源于“有感”、“触景”而至“生情”,因此最初的感受感觉经验最为重要,正是它挑动心弦,产生抒发和表达的冲动。在这方面,年轻人因为敏感,及没有成见,因而更接近纯感觉、纯经验,也就具有某种原创性。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诗人的代表作都写于青春期。 《中国80后全集》里有不少这样的作品。80后诗人,作为还正在成长期的诗人,人生观和世界观还未完全定型的诗人,他们的感受和经验无疑是鲜活的,而且他们面临这一个全新的网络化的时代,置身于一种加速城市化、全球化的进程中,他们必然也就呈现出与前几代人不一样的精神境遇和生存面貌,他们的诗歌,其实是具有某种标本性,我在阅读过程中,就不断遭遇困惑、震惊,并不时沉浸其中,陷入思考。 当然,我对80后诗人感兴趣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我一直认为:对于新诗和当代诗歌来说,越年轻的写得越好,这倒不是什么唯进化论或进步论,而是新诗的历史决定的。新诗是从西方学习、模仿、引进的,不是一种文学自身自主发展产生的自然演进,更多是五四的发起人出于某种功利考虑仓促推出的,虽然背后有着宏大的想法,但无法否认新诗起点较低,以致胡适将自己的《尝试集》多次修改。模仿引进来的新诗,其中国化、草根化的转化尚在进行之中,其现代性尚未完成。也因为这个原因,当代诗歌其实一直还处于一个上升阶段,远未达到顶峰,这就给年轻诗人留下了空间和契机。我做诗歌编辑很多年,常常很有感触,觉得年轻诗人要超过前代诗人并不难,难的是超过同代人,因为同代人都在探索前进。 所以,我要对80后诗人们说的是,你们确实已经取得了不凡的成绩,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切才刚刚开始。也正是这个原因,我觉得这本书虽然内容丰富多样,但定名为全集,似乎还为时过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