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郑国渠:一个小人物,在此改变历史的走向

 海曲上人 2019-09-03

暗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铮鸣,郑国渠流淌千年。

公元前246年,正当秦国虎视群雄,紧锣密鼓地筹划统一战争之时,一项规模巨大的水利工程轰轰烈烈地展开了。这是一条水渠,渠首设在陕西礼泉东北的谷口,泾河从这里冲出群山进入平原,而干渠则计划自首向东,横穿冶峪水、清峪水,尔后汇纳浊峪水,再往东北注入洛水。

这条渠的开掘,规模空前,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从开工之日起,这里的钢钎声,锤凿声就不绝于耳,数以百万计的民工被征募到这里,采石筑坝,挖土掘泥,一片繁忙。然而,就在工程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即位不久的秦王嬴政便接到了一封密信,内中说,负责设计并筹划此项工程的水工郑国,是韩国派来的奸细!修渠不是为了强秦,而是图谋消耗和疲惫秦国!

郑国渠:一个小人物,在此改变历史的走向

密告是属实的。韩国是秦国的近邻,国小势弱。面对着因商鞅变法和范雎“远交近攻”策略而逐渐强大起来的秦国,韩桓惠王坐卧不安,深感无论是在军事抑或经济上都很难与强秦抗衡。为了转移秦国攻伐的目标,使其无暇东顾,韩桓惠王设计了一条让秦王兴修水利劳民伤财的疲秦之计,他选了有着丰富经验的水工郑国来执行这个计划。水工郑国至秦后,踏遍了关中川山河流,并对地理形势进行了细致的勘测,最终决定从泾水流经仲山(今陕西泾阳西)与宗山(今陕西礼泉县东)一段峡谷东侧的谷口一地,引水东向,当郑国将设计图纸呈给秦王,秦王大喜,迅速采纳,并命郑国监修这项浩大的水利工程。雄视天下的秦王对这项工程和提出这项工程的人寄予厚望,彼时他需要的只是速度,全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政治阴谋。

而接下来的事实也证明了韩王的愚蠢。秦王嬴政巨大的威摄力和感召力,最终让心怀叵测的间谍成了忠心效命于他的水工。当秦王初闻密告,顿时火起,欲杀郑国而后快,但郑国却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汉书·沟洫志》)郑国毫不隐讳,自己正是韩国派来的间谍,当初来到秦国,确实奉了韩王之命,但这面工程也确实利在千秋,他修的这条渠对韩国而言,不过是让其苟延残喘几年,而对于秦国而言,却功在千秋!正因如此,郑国恳请秦王,让他将工程进行到底,然后再将他治罪。

郑国渠:一个小人物,在此改变历史的走向

嬴政到底是一位有着远见卓识的君主,一番思忖之后,他将告密之人腰斩于市,而作为一个政治伎俩的直接参与者,郑国不但没被治罪,反而更加受到信任,继续进行着这项泽惠后世的工程,历时十年,终于水到渠成。为了纪念水工郑国,这条绵延三百余里的水利工程被秦王嬴政命名为“郑国渠”。昏庸的韩桓惠王不会想到,一条拙劣的疲秦之计最终却使秦国更加强大。有了这条水渠,南流诸水被拦腰截断,给渠道增添了丰富的水源;有了这条水渠,使渠南的河道变成良田,扩大了耕地面积;还是因为有了这条水渠,灌溉了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汉书·沟洫志》载:郑国渠西起谷口,经今泾阳、淳化、三源、富平,至蒲城注入洛水,可溉地4万余顷。时有民谣唱曰:“田干何处?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杈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而修撰《史记》的司马迁也对这条渠投以关注,他说,“渠就,用注填阏(淤)之水,溉舄卤之地四万余顷,亩皆收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

郑国渠:一个小人物,在此改变历史的走向

一旦天真逐水流,虎争龙战为诸侯。子真独有烟霞趣,谷口耕锄到白头。 ——胡曾《谷口》

“一旦天真逐水流,虎争龙战为诸侯。子真独有烟霞趣,谷口耕锄到白头。”这首《谷口》,为晚唐诗人胡曾所作。胡曾以《咏史诗》著称,共留存150首,都是七绝,每首他都以地名为题,评咏当地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这首《谷口》正是其身处谷口的怀古之作。从一个身负疲秦使命的间谍,到担当强秦大任的水工,郑国完成的是一次生命的嬗变,作为一个在中国历史上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他自己也许不会想到,这项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水利工程,会从此改变中国历史的走向并源源不断奔流千年!从某种意义上讲,秦始皇扫灭六国、荡平天下的伟业,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这条给秦国经济带来了巨大发展的水渠,正是这条中国古代最大的灌溉渠道,使秦国从经济上完成了统一中国的战争准备。一条为政治服务的水渠,在逆转成增强国力的大动脉之后,转而又服务于政治。就在郑国渠竣工后的第五年,秦国浩荡东进,直逼韩国。韩国灭亡在自己设定的阴谋里,郑国渠,成了一条冲溃自己家门的洪流。

郑国渠:一个小人物,在此改变历史的走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