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苏晚报》 2019-09-01 “江南老名士”是乾隆皇帝对苏州沈德潜的尊称。沈德潜(1673-1769),字确士,号归愚。江苏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沈德潜早年家贫,从23岁起继承父业,以授徒教馆为生,过了40余年的教馆生涯。尽管处境并不如意,但他并未弃学,在奔波生活之余,勤奋读书,16岁前已通读《左传》《韩非子》《尉缭子》等书。他早年师从叶燮学诗,不久即以诗文名世,深得叶燮诗学大义。但就是这样一个满腹才学的读书人,竟然科举屡屡不中,从22岁参加乡试起,他总共参加科举考试17次,最终在乾隆四年(1739年)才中进士,时年67岁。在他70岁时,乾隆突然查问翰林院谁是沈德潜,见是一位古稀老人,便召对。论及历代诗的源流升降,沈德潜博古通今,对答如流。乾隆大为赏识,于是称之为“江南老名士”。受此“隆遇”,使他的诗论和作品,风靡一时,影响甚大。 沈德潜的主要成就在于诗选和诗论:《古诗源》为唐以前历代诗歌的选集,共14卷,选诗700余首。先秦至隋的著名诗篇(《诗经》《楚辞》除外)大多选录在内,另外还辑录了不少民歌谣谚,在当时颇难能可贵。《唐诗别裁集》是中国诗学史上一部极负盛名的经典唐诗选本,其取材全面、选目精当、选量适中、体格严密,且有简明而切中肯綮的评语,因而至今流传甚广,影响较大。此书共20卷,选入278位诗人的1940首诗。此外还有《明诗别裁集》《清诗别裁集》,也是沈德潜的代表作。 沈德潜治学严谨,历时30年编成《唐诗别裁集》后,又经45年的修订补充才重刻刊行,其时他已年逾九旬。他选诗时,非常尊重朋友们的劳动成果,决不掠人之美。《古诗源》一书的扉页上,就刻印了55名参与校订者的姓名;《明诗别裁集》是他和周准合编的,书中既有他的序言,也有周准的序言。在选诗时,他还十分谦虚地向当时的著名诗人尤侗、李果、张永夫等人讨教。所选诗作,着重分析源流,指陈各家得失,堪为研究诗词发展的重要著作。 告老还乡后,沈德潜曾在苏州紫阳书院主讲,以诗文启迪后世,颇获声誉。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病逝。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因受文字狱牵连,被剖棺戮尸,这是后话。 关于沈德潜故居,民国10年版《木渎小志》载:“公(沈德潜)年五十七岁自葑门外竹墩迁木渎山塘,七十四岁移家入城,盖在学士假归后也。”据此推算,沈德潜在木渎旧居(现为严家花园)寓居达17年之久。其终老之地是位于姑苏城内阔家头巷26号的教忠堂,东邻网师园、圆通寺,坐北向南,前有照墙。故居原为三路五进,现存照墙、一路三楹三进,依次为门厅、轿厅和大厅,及贯穿前后的东备弄,占地约480平方米。大厅面阔3间10.8米,进深11.6米,前置鹤颈轩,扁作梁,雕饰棹木,楠木步柱,青石鼓墩,尚存清代前期建筑风格。原轿厅、两进楼厅和后花园等已废。1994年文物部门全面维修现存建筑,重建轿厅,并挂有故居牌匾。1998年被列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沈德潜与苏州地方志的关系,要从雍正二年(1724),分长洲县之半为元和县说起。雍正四年,元和知县江之炜有感于“觇一邑可以知一郡,觇一郡可以知天下,则邑志之成,亦外史氏之所掌,圣朝之德化,于以见焉。”为感皇恩,“因思宣上德意,备载土风,使后世有所遵守者,惟邑志为宜。”于是设修志局,聘沈德潜等6人为分纂,经年而书成。尚未付印,知县江之炜移任太仓州,出版之事就被耽搁下来了。其间,也有人想把此志刊印,而且“镌刻将成矣”,正当此时(乾隆五年),张若曦接任知县,发现志稿被改得不成样子,几成秽志”,便请宋晓岩重新修改,并增补““十年来所未备”。正要刊刻,宋晓岩又“服阕旋赴都”,只好临时委人监刻。由于不是原经手,并不熟悉志书体例,想当然地随意性改动颇多,大失始修之旧矣”,可以说历“经十多年编出的志书,并非良志;乾隆二十四年,时隔20年再修《元和县志》,沈德潜被知县许治聘为总裁,据沈氏《重修元和县志序》称,此书“为卷三十有六,为期十月而成。虽不敢谓与《安阳》《北地》《富平》诸书颉颃,而疏略冒滥者无之矣。”成书后,刊刻于乾隆二十六年,书前《沈序》的落款为“时年八十有九”。此外,《长洲县志》在乾隆年间也两次编修:首次乾隆十五年,开始时沈德潜没有直接参与,到了次年夏完成初稿后,沈德潜被知县李光祚邀请对志稿作修改补充,并写了一个《重修长洲县志序》,这就是乾隆十八年刻本;第二次是乾隆三十年,因前志书版毁于火,曾任元和知县的许治似乎与苏州有不解之缘,又来到苏州任长洲知县,因与沈德潜是同科进士,沈又修过《元和县志》,故再聘沈德潜以93岁高龄出任总裁,在轻车熟路的沈德潜和顾诒禄的共同努力下,当年完稿,次年出版。 由此说来,沈德潜的成就不惟诗选和诗论而已,对于苏州来说,他有功于苏州地方志,也即有功于苏州的地方历史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