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感悟中医之本2——正见

 感通天下 2019-09-03
怎么叫正见?现在中医有一个问题,就是非常混乱,张说张有理,王说王有理,谁说谁有理,甚至有人说中医就应该是百家争鸣。我自己打坐悟出一些道理来,我就开始跟大家讲,其实这些都不是正见。
什么是正见,所谓正见就是正确的方向,我们该向哪个方向努力,有很多同学也很有热情,看书也非常多,但是没有努力的方向,努力努力,努力成了乱七八糟的玩意。所以我给大家说,一定要把努力的方向定在一个很高的位置上,所谓“取法乎上,得乎中”,一定要把方向定在《内经》上,学习一种最高明的医学,非《内经》的医学我不学。你有你各家的特点,我就学最高明的,不学你这些东西,不学你这些歪门邪道。所以一定要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什么才是正确的道路——不离经典、不离临床。什么叫不离经典,经典是为临床服务的。首先我们要肯定的是,《黄帝内经》不是光讲看病的,但是“善言古者必有验于今,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就是你要说《黄帝内经》好,你就要在人身上得到验证,这样你才能说他好。有很多中医的理论他没办法在人身上验证,也脱离了临床。这就像中国的很多武术一样,它那种花哨,又是一个后空翻、一个前空翻,打仗不行。武术不是单纯用来竞技的,这个我是很承认的,但是很多人搞武术不会竞技就坏了,所以一定要不离经典、不离临床。
其他的玄、密、神、怪,全都不要学。玄,就是很简单的东西他们非要搞得特别难,本来看病的时候,这就是麻黄汤证,你只要辨出来,你就会治,这证很实用,来了感冒,头疼发热,脉浮紧,麻黄汤一剂就好了,你辩的那么玄乎你治不好病有什么用?所以要远离这些玄的东西。所有东西能使你感觉,哦,这东西好玄啊。远离他。学《内经》,《内经》一点也不玄,你仔细看《内经》没一点玄的,看《伤寒论》多朴实啊,《伤寒论》连好多“中不中”的话都有了,多朴实啊!所以一定不要看玄的。
也不学什么密,现在网络上特别流行,几万块钱一个礼拜,包你学好。这个我为什么说,其实我参加过这种班,当时也是因为没形成正见。也有很多老头,我毕生所学,你学几天就会了。去了,去了之后回来,都不敢和人说。所以说不要去学 这些密,也不要说我这里有什么密传,也不要说我这有个什么医密传,管他什么密传,《黄帝内经》写得很明白,就这么公开的告诉你了,《黄帝内经》的作者就怕你不知道,反反复复的告诉你,你不去学,去学那些人家不告诉你的,要学就学正的,密传什么乱七八糟的不要。其实真正明白了,密也就不密了,你就不明白才密。也不要觉得什么神,一摸脉,哎哟,你后面跟着个小鬼。这都不是我们中医该学习的。我们是个中医,我们不是巫师,我们不是巫婆,我们应该做好我们应该做的,我们摸脉,我们仅仅围着这个病说事,千万不要说些神神叨叨的东西,这些也不要学,你就学正统的治疗。给人家看病吧,就是摸脉、开药……
怪的也不要学,比如人家治病,就是摸脉,开药,扎针,你非要拿特别长的针扎针,或者你非要拿非常粗的针扎针,人家开药吧就开几味药,你非要闹出一些偏偏叨叨的东西,别人看不懂,别人觉得怪。这种东西在以前走方医特别擅长用。什么叫走方医?他们非常擅长当时起效,要学扎针就扎穴位呗,他非要从这边扎针从那边拔出来,这就是他针灸的秘传。这都不要学,这都远离道,一旦远离道,当你再发现的时候,你都不知道什么时候了。
尤其在大学的时候,尽量不要远离道,一旦远离道,再回过头来,你都不知道几年了。等到你毕业才发现你错了,你回过头来再学习,你就没有机会再走上正道了。所以你一定要谨慎,你每天都要提醒自己,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虽然咱可能做不到,但每天咱都要想一想,今天看书有没有看过经典啊?是不是走在中医的道路上啊?有没有走到别的邪门歪道上?这些为邪见。
还有一些不应当是我们学的见。比如说,藏医啊,蒙医啊,这些不是咱们该搞的。人家有专门的藏医学院,让他们去搞,人家有专门的蒙医,让他们去搞。我们要走在中医的道路上,不要搞那些东西,那些东西只会让人迷失方向而把努力都白费了,就是看着人在努力,很努力,但那些努力都白费了,所以说这些东西不要搞。
这时候我要稍微说一下后世,有人问,你对后世有什么观点,下面是我个人的见解啊。我从我的角度来看,不一定正确。站在我的角度来看,因为我看书之初啊,金元四大家的书我看了,有部分看得懂,有很多看不懂。后世书啊分几种,一种是指导你学《内经》的,一种是指导你学临床的,一种是指导你糊涂的。指导你糊涂的书以清末的特别多,因为你读清代的人写的书,你看不懂,这些都是什么玩意儿?什么开,什么阖,什么的。咱们不是说“开合枢”不对,反正一读完书你就不懂,但是你也不好说不懂,还装懂。
后世很多很多医理,特别特别玄,你根本就不知道。而我说后世呢,有一部分指导你看经典,这些有很多;有一部分指导你看临床。比如说什么呢,我觉得李东垣,他们说李东垣看病上面首先先写一个补中益气散,他为什么先把这个写在前面,不是说李东垣重视脾胃,他在临床上看了很多病人,这个病人啊,他就是脾胃病,脾胃特别虚,但是不能补,你一补他就胀了,你一泄他还受不了,也不能泻。这时候很多人都不会治,所以他就说啊,这种病特别特别多,我特别特别会治。我告诉你这种病是怎么回事,这种病人有什么特点,脉浮洪缓沉,记不太清了,这种脉表示什么症呢?什么什么一堆,什么吃不好啊,睡不好啊,走不好啊……老多症。
这些症久治不愈,这些方就能调过来。我很确定这个方子非常管用,这个方子就治这种脉,弦洪缓,沉按之时见一涩。有什么病理表现,虚实间杂,脾虚还堵得慌,还难受。这种方啊,慢慢调上几副,调上三四副,五六副,越来越好。所以他说这种病很多,他对这种病解释的时候稍微复杂了点,就可能是,虽然有一点气虚,你补气的时候,不配合升散药补不上去,只是他可能解释的时候复杂。
朱丹溪呢,朱丹溪他也这样,朱丹溪说很多人上火,这个上火啊,一泻火他上得更厉害,一滋阴啊,他也上火,怎么治他都上火,就是治不好,怎么办?朱丹溪说,我告诉你,这是相火妄动,用知柏地黄丸啊,用风髓丹啊就能治好。他解释的时候有点粗,有点复杂。但这些书啊,最原始地指导临床,他这些书都是以临床为基础,而不是脱离临床,所以说这些书,我建议大家,可以看,但是要想看这些书必须要以《内经》为基础看,以《内经》为宗旨看,如果他们与《内经》相矛盾,要以《内经》为准。
到了后世很多书呢,尤其是到清代,很多文人学医,那些医理,只是在医理上,你一看这个医理就明白,这个医理不能够指导临床,所以,很多理咱们要树立正确的知见。
下一个呢,有一个正确的知见就是学《内经》,要想巩固我们的知见就要有正确的思维。
以上为我个人之见,若与您的观点相左,可以做学术上的交流,请勿人身攻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