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国医大师谈:如何从源头学习中医?

 禅心慧海 2020-01-26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个题目是宋·朱熹《观书有感》诗中的两句,是借题发挥,现在就源头谈几点意见:


一、求经典之源头  

说起经典,首推《内经》《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中医必读之书。

1.《内经》  

即《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也是一部医学巨著。“理至渊深,包举宏博”(清·汪昂)。要在诵读的基础上背诵其重要条文。只有通读,才能观其全貌。只有背诵,才能便于运用。

由于《内经》文奥理深,不易读懂,必须借助有关注释,方能明其深意。现介绍几家注释,以作参考。

《类经》对《内经》注释颇为详尽,多有发明。张景岳用40年时间研究《内经》,写成《类经》一书,单就《内经》成书而言,费了数十年时间,他在序中曾说:“凡历岁者三旬,易稿者数四,方就其业。”为学《内经》的必备的参考书。此外,《类经图翼》和后附的《类经附翼》也不可不读。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是明代马莳所著,他用了3年时间写成此书,在解析医理方面有所见解。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亦是马莳所著,《灵枢》文辞古奥,医理深入,非常难懂。马氏长于针灸,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故本书之中多结合临床对《灵枢》经文进行注释。故此书注释水平则高于《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是明·张志聪和同学及门人数十人,共同注释,是一部集体著作,质量较高。有人称此书开我国医学集体创作之先河,功不可没。

2.《伤寒论》  

《伤寒论》与《内经》一脉相承,它将理论和临床实践相结合,确定了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完整体系,有人称之为“开辨证论治之先河”,是一部理法方药具备的指导临床实践的医学典籍。为了更好地理解《伤寒论》,可以多看些伤寒论注家,如:

《伤寒来苏集》。本书注重理法与临床联系较紧,颇为后世医家所推崇,柯氏学术渊博,精通医学,他在自序中说:“尝谓胸中有万卷书,笔底无半点尘者,始可著书;胸中无半点尘,目中无半点尘者,才许作古书注疏。夫著书固难,而注疏更难。”他对读仲景书深有感触地说:“凡看仲景书,当于无方处索方,不治处求治,才知仲景无死方,仲景无死法。”

《伤寒贯珠集》。本书着眼于临床辨证论治以阐发《伤寒论》,尤氏辨证抓主证,鉴别抓要点。他用自己的研究心得,阐释了原书的深文奥义,精简扼要,条理通达。

《金匮要略心典》。我总觉得本书写得很好,注释明晰,条理通达,据理确凿,切合临床。是学习和研究《金匮要略》的必读之书。

此外,后世医家著作浩如烟海,琳琅满目,不可不读,但又不能尽读,只能有选择地读,这里不再赘述了。

二、求方药之源头   

方药是治疗疾病的武器,战略战术再好,没有精良武器,仗也是难以打胜的。药是战胜疾病的最基本成分。因此,对于常用中药的性能归经,必须了如指掌,得心应手。建议大家把中药学学好,中药亦称本草。

不但要会用药,而且要认药,既要认识饮片,而且要认识生药。不但在标本室里认,而且要到产地认。先有感性认识,为今后理性认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方是医生治疗疾病开出的药方,有的放矢。按照立法原则,由多少不等的药味所组成。如派兵一样,通过周密地组方,药物方能更好地发挥其作用。

中医的方,历代以来,浩如烟海,难以把它都记住,但常用的基本方不可不记。例如常用的经方、时方、经验方

经方数量不大,其识见高明,用意深远,奥妙无穷,只要用之恰当,效如桴鼓,能起大病者经方也。

时方内容更为丰富,适应面更宽,疗效亦非常显著,是中医治疗疾病的发展,应多读多记。

经验方主要是近代人的临床经验方。有些还是很独特的。我认为多读方,多记方,既可以大大方便临床应用,又是新组方的基础,多多益善。

三、求临床实践之源头     

医生不但要有理论功夫,而且要有临床功夫。有人云:“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我则曰:熟读王叔和,还得临证多

临床在疗效,疗效是检验医生本领的标尺,说得天花乱坠,但治不好病,无异于纸上谈兵。诚然,一个医生不可能把所有病都治好。主要看你治疗是否恰当。作为一个高明医生,应手眼俱高,不遗人夭殃。临床功夫是练出来的,没有长期临床积累,经验是不会丰富的,要在“实”字上下功夫,所谓实就是“实扎实”,当一个名副其实的临床家。

从现在起,同学们要注重每一次临床机会。提倡早临床、多临床,特别是毕业实习非常重要。要会学、要善学,不但要学会老师的有形东西,更要学老师的无形东西。有形东西容易学,无形东西就不那么容易学了,重在悟上

我在80岁兴怀诗中写道:“荏苒光阴八十春,未曾搁笔负良辰。常开俗眼习经典,如履薄冰疗病人。青出于蓝桃李众,金由入火资质纯。知难而进不停步,悟透玄机始见神。”我认为临床要走长征路,一步一个脚印,踏破铁鞋才能收获更大。现在穿好鞋,打好行装,朝着临床实践道路,阔步前进,为人民看病看到100岁!


四、求文学功底之源头

医学与文学关系非常密切,没有深厚的文学功底,要想成为大医,也是比较难的。因为医理、文理、哲理是相通的。

试观古今大医学家,也大都是文学家。否则对医理就难以大彻大悟,张景岳说的:“医有慧眼,眼在局外;医有慧心,心在兆前。使果能洞能烛,知几知微,此而曰医。”可想而知,没有高深的文学,没有高深的医理,没有高深的实践,是难以做得到的。

祝愿诸位,医文并茂,理验俱丰。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