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丘是“铁匠之乡”,历史悠久。章丘有“五多”,“铁匠多”史书早有记载。在清朝《章丘乡土志》下卷“实业”章节就有详细的记载:“铁工在城乡者十之一二,在外府以及各省者甚多。每年春出冬归,习以为常,无乡镇无之。”又据民国四年(1915年)出版的《山东通志》第四十一卷记载:“唐时铁器章丘最盛,章丘冶山唐时冶铁于此。”可见章丘很早就有采矿冶铁工业。 “东平陵城的重要作用不仅仅在于它是汉王朝在东方设立的重要诸侯国的都城,更重要的是它是汉代中国北方的手工业基地。” 壹 汉朝兴起 早在汉武帝时,有鉴于铁的重要地位,下令设立专门管理机构。在全国设铁官48处,山东占了1/4,即12处。在章丘境内有东平陵(今龙山街道办事处),与章丘县接壤的有历城、嬴(今莱芜市西北)、千乘(今高青县)、奉高(今泰安)4处。从以上布局中不难看出,东平陵不但是郡驻地的政治中心,而且也是国家一级行政区——郡的冶铁中心。当时的章丘铁匠在工艺上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贰 春秋时期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章丘约在春秋初期开始使用铁质农具。铁质农具的兴起和使用,带动了矿石采掘的迅猛发展,促成了铸、锻行业的产生。铁用于农业生产是一场农具革命,使农业生产起了质的变化。据《山东通志·卷四十一》记载:“唐时铁器章丘最盛。”冶山和山下的唐冶村(因区划调整,已划入历城),即因唐朝时曾在该地开采矿石冶铁而得名。可见章丘铁匠始于春秋,兴于西汉而盛于唐,历2700多年。 叁 近代铁匠 << 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 1949年以前,一踏入章丘,几乎是村村锤头响,一派别有天地的铁匠世界。为谋生,创大业,他们四方奔走,有的远涉重洋徙履异域。因此有人说“天下的章丘,遍地的‘侉子’”。可见当时章丘铁匠遍布之广。 20世纪60年代中期,伴随着社会前进的步履,章丘铁匠大军也发生了历史性变迁。组织体制由“社”变“厂”,产品类型由内销型变成“外加工”。生产方式由笨体力实现了机械加工,分配办法由工分制改为工分加补贴,铁匠师傅的称谓也由“打铁匠”改为“亦工亦农”职工。 随着现代工业的快速发展,铁匠行业日渐没落。 在新时代里希望章丘铁匠再创会辉煌。 |
|
来自: 王浩然 > 《¥《平陵古城》直接可用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