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学中医,先学中药,欲学中药,先学针灸, 注:人所担心的事,是担忧疾病多;而医生所担心的事是治疗疾病的方法少 中医观点与耳穴 《灵枢·口问篇》云,“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说明人体有众多的经络汇集,通聚于耳廓。经络是“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的网络组织,构成“脏腑⇌经络⇌耳廓”三者直接相通的关系;经络又是气血运行的道路,脏腑产生的气血通过经络运行于耳廓,使它发挥正常的调节功能;机体患病时又通过经络传注反应在耳廓相应的部位(耳穴)上,便出现了颜色、形态、皮屑、皮疹、血管、电阻、痛域等改变,为耳穴诊断提供客观依据;对有关耳穴的适当刺激,又能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功能,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从而逐渐产生了自成体系、独具一格的耳穴医学。 耳穴医学在历史的长河中,渗透了现代医学的知识,丰富了耳穴医学的内容。然而,它毕竟是租国传统医学的组成部分,理应根据中医学基本理论,分析耳穴性质,制订处方原则,归纳刺灸方法,研究诊治规律等。实践证明,运用中医学观点指导耳穴临床是行之有效的重要途径。如同为耳鸣一病,有按之不减的实证患者,取内耳、三焦或胰胆,用泻法治之而得效;也有按之减轻的虚证病员,若用上穴上法治疗,不但无效,反而加重,改取内耳、肾、内生殖器等穴,以补法治之,症状很快消失。又如同是腹泻腹胀的小儿,有腹胀坚满、烦渴引饮的实证者,取艇中、腹胀区用泻法治之而得效;也有腹胀柔软、舌淡肢冷的虚证患儿,若用上穴上法无效,改取脾、皮质下等穴,施以补法,很快可见胀消、肢温之神效。 总之,病证有寒、热、虚、实之分,治则有温、清、补、泻之别,根据中医的八纲、脏腑、经络、病因、气血等学说来辨治,坚持理、法、方、穴、术环环相扣的基本规律,乃是提高耳穴疗效的关键所在。 (325804浙江省苍南县江南医院 王正) 1992年12月30日耳穴医学信息报第16期 相关文章: 打造中国最大的耳穴资料库 |
|
来自: jiahengqin > 《耳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