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脾泻热

 准7十七 2019-09-04

​清脾泻热

权威

本词条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名词术语成果转化与规范推广项目提供内容

治法。指具有清泻脾胃火热作用,适用于脾胃实热证的治疗方法。

中文名

清脾泻热

 类别

中医基础术语

概念

具有清泻脾胃火热作用的治疗方法

解读

临床导脾经之邪热外出、外散,达到祛邪、泻火之目的,可配以下法,目的在于开脾经邪热下泻之通路、导邪外出;或配以利法,目的在于应用淡渗利湿之法,导脾经邪热从小便而出;或配以汗法,目的在于发散脾经之郁热伏火。此乃通过清降升散来达到清泻疏解脾胃郁热伏火的目的。

中医应用

脾胃伏火熏蒸的口疮口臭,烦渴易饥,弄舌等,代表方为泻黄散。若心脾积热之鹅口疮,方用清热泻脾散以清泄心脾积热。热毒上攻之针眼,治宜清热泻火解毒,方用泻黄散合清胃散加减;脾胃热盛的椒疮,治以清脾胃,散风邪,方用除风清脾饮。

1、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

组成:藿香叶、山栀仁、石膏、甘草、防风。

功用:泻脾胃伏火。

主治:脾胃伏火证。症见口疮口臭,烦渴易饥,口燥唇干,舌红脉数,以及脾热弄舌等。

2、清热泻脾散(《医宗金鉴》)

组成:山栀、石膏、黄连、生地、黄芩、赤苓。

功用:清脾泻热。

主治:小儿心中蕴热,致患鹅口,白屑生满口舌,如鹅之口者。

3、清胃散(《脾胃论》)

组成:生地黄、当归身、牡丹皮、黄连、升麻。

功用:清胃凉血。

主治:胃火牙痛。牙痛牵引头疼,面颊发热,其齿喜冷恶热,或牙宣出血,或牙龈红肿溃烂,或唇舌腮颊肿痛,口气热臭,口干舌燥,舌红苔黄,脉滑数。

4、除风清脾饮(《审视瑶函》)

组成:广陈皮、连翘、防风、知母、玄明粉、黄芩、玄参、黄连、荆芥穗、大黄、桔梗、生地。

功用:散风邪、泻脾火。

主治:栗疮,白睛及睑内红赤,睑内黄白色颗粒累累,胞肿,眵泪胶粘,痒痛难开。

[1] [2] [3]

参考资料

[1]  邢玉瑞.《中医方法全书》.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年

[2]  李剑、曾召.《中国中医药学术语集成·治则治法与针灸学》.中医古籍出版社,2006年

[3]  刘晶、孙珺,清泻五脏郁热法的临床配伍思路与技巧,中医儿科杂志,2012年11月,8(6),14页.

搜索发现

脾胃

复方万年青胶囊


复方玄胶囊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