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向军: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读《孟子》

 三驾马车1966 2019-09-04

孟子并非教育家,至少他生前并未以教育家自居,更无系统的关于教育教学的阐发;但他老人家又实在是个教育家,因为他生前孜孜以求的是以“仁政”来教育人——尤其是那些国君们。

后世之人乐于把“教育家”这个桂冠戴到孟夫子头上,不只是因为他毕业的事业是以祖述仲尼之意来教化天下——以此而言,则《孟子》一书直可视为教育专著;而且,孟夫子也确实直接提到了与“教育”相关的若干话语。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这是孟夫子关于“教育”的最直接也最经典的论述了。

但是,我们今天习惯于把第三乐提取出来,表述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

这样,问题就来了。

第一,“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君子三乐之一呢,还是第一或者惟一呢?

当一个教书匠很自信地引称“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之时,就颇有断章取义之嫌:既抹去了父母、兄弟的亲情之乐,也淡去了不愧不怍的自我修持之乐。而在孟夫子那里,“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君子三乐之一,而非第一,更非惟一:家庭亲情乃快乐之源,自身修为乃快乐之本,教育他人乃快乐之用。

第二, 得不到“英才”还教育吗?教育庸才、蠢才还快乐吗?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当一个教师说这句话时,显然有这样的含意:“英才”才值得教育,教育“英才”才快乐——且不论“英才”前面的定语“天下”了。教师当然可以有这样的引申:我教书之所以不快乐,正在于我不在重点中学教学,正在于我遇到的是庸才、蠢才弟子!从学生的视角来看,听老师义正辞严地引此古语,细思不免甚恐,至少也甚是惴惴然:我是“英才”一枚吗?我让老师快乐了吗?

像孟子这种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的才华卓绝而又个性张扬的国之师,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为乐,诚有以也。对于我们这些平庸的普通老师来说,偶以“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来自励也未尝不可,但终究还是以“得本县弟子而教育之,一乐也”来得实在。

第三,既然是“英才”,还需要教育吗?孟子到底想教育什么人呢?

教师教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英才”,培养“栋梁之才”,那人家既然已经是“英才”了,当然不需要教育了,至少不需要我们这般的中小学教育了。但孟夫子不一样,他的话并非对儿童所说,因为他并非要做启蒙儿童的私塾先生;他的话是对成人所说,是对成人中那些有仁爱之德、治世之才并且握有一定政治权力的人所说,因为他自信地而坚定地把自己定位为通过教育“英才”而拯救乱世的中流砥柱、万世高标。我们很轻易地就把“英才”狭隘地理解为智商高、脑子好的中小学生们了。岂非气杀孟夫子!

虽然有上述这几个问题,可是,我们又实在喜欢“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乐也”这句话,怎么办呢?我想,当我们在祖述孟夫子这句话时,心里总应该有这样的正念:“教育世间平凡弟子为英才,至乐也!”这应该正是孟夫子也是孔夫子的教育精神。

2019.9.3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