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身边的博弈》解读

 WHC超级英雄 2019-09-04
简介
  1. 现实生活中,人们关于利益争夺向来都是奋勇争先,不过这本书的作者在用博弈论的理论告诉我们,有时退一步往往海阔天空。

  2. 在面临一些博弈对局的时候,我们现在应该采取的行动,常常取决于每个行动在将来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或者说在将来别人会对此行动有何种反应。

  3. 并不是所有威胁都是有效的,在学习了博弈论的理论之后,我们应该能通过更好的策略收益分析来判定对方的威胁对其是否有力。


解读

博弈论一直是我很感兴趣的内容,还记得我当年在美国留学时怀着对博弈论的兴趣,在网上学习了耶鲁大学关于博弈论的公开课。但整个课程中教授拗口的表达和诸多晦涩难懂的矩阵及公式将我无情劝退,原来我以为自己这辈子都无法学好博弈论了,直到我遇见了这本《身边的博弈》。

正如这本书的作者所说,真正的数学大师,是能够在乡间小道上向偶然遇见的农夫讲清楚什么是微分几何的人。那么,在博弈论圈中真正的高手,是能够通过讲故事,把博弈论基本道理向基本没有多少高等数学知识背景的读者说明白的家伙。显然,在读过这本书之后,我认为此书作者就是这样的人。

简单地介绍下这本书的作者吧,他叫董志强,是华南师范大学经济行为科学重点实验室主任,经济与管理学院副院长,广东省「珠江学者」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本人曾留学和工作于新西兰奥塔哥大学经济系,美国田纳西大学经济系。他在今年的研究关注制度与经济行为建模研究,制度与发展,劳动经济问题实证研究,以及行为和实验经济学研究。同时他的这本通俗科普畅销作《身边的博弈》被誉为「华文媒体盛赞,读者好评如潮」的博弈论读物。读完这本书之后,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带给我对生活工作中的思考和启发,确实值得这样的赞誉。

上面介绍完了这本书的基本情况和作者。接下来,我就为你详细说一下这本书的内容。这本书对谈判新手而言最实用的有如下三个原则和技巧:

第一个要点是:博弈论告诉你,对于弱者来说挑起强者和次强者的战争才是最优解;

第二个要点是:面对博弈双方依次行动的情况,学会逆向分析博弈;

第三个要点是:博弈论告诉我们为什么有些威胁是没有效力的。

我先来给大家介绍第一个要点:博弈论告诉你,对于弱者来说挑起强者和次强者的战争才是最优解。

现实生活中,人们关于利益争夺向来都是奋勇争先,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不过常言道:「来得早不如来得巧」,这本书的作者在用博弈论的理论告诉我们,有时退一步往往海阔天空。比如历史上刘伯温曾主动选择退一步,辞官归田,终免遭杀身之祸。金庸在《天龙八部》中描写的那个珍珑棋局,多少高手未曾解破,对棋艺一窍不通的虚竹,却选择退一步,闭着眼睛乱下一子,杀死自己白棋一片,反而天地一宽,破解迷局。

我们先来看一个作者给我们介绍的博弈论的故事模型,假设有 A,B,C 三人决斗,每人可以发射 2 颗子弹,每次可以发射一枪。由于 A 的技术最差,这里我们说他技术最差是因为他的命中率只有 30%,因此规定 A 先发射;因为 B 的命中率次之,为 80%,所以第二个发射; C 是一位神枪手,他的命中概率为 100%,因此他最后一个发射。按照这样的顺序射击两轮后对决结束,每次轮到某位射击时,他可以选择向两个对手中的一个开枪,也可以选择对空放枪,以表示自己不会伤害任何人,同时我们假定死亡的人无法开枪,同时被射中的人必定死亡。那请大家想想,在这一场博弈当中,最弱的 A 该采取什么策略呢?

坦白讲,当我面临这个问题时,我本能地认为应该先向最厉害的 C 开枪,如果运气好干掉 C 的话,再和 B 拼命。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个类似拍脑袋的想法,但当我看到作者的分析之后才意识到自己的思维分析真可谓漏洞百出。

作者认为想知道 A 的最优策略是什么,我们首先需要考虑的是 A 有哪些可供选择的行动。根据这个博弈论规则的设定,A 的选择不外乎有以下三种:第一就是对空发射,当然这个听起来很疯狂,第二个就是向 C 发射,最后一个是向  B 发射,哪种选择是最好的?科学来看,我们可以有效计算每个选择下,A 的生存率。

假设 A 采取行动 1,对空发射,则接下来 B 有 80% 的可能性杀死 C,注意此时 B 必然会射击命中率最高的 C,因为如果 B 没有射击 C,C 下一轮肯定优先射击命中率更高的 B,而且因为 C 的命中率是 100%,因此 B 不选择射击 C 则在下一轮必死。随着 B 选择开枪,会有两个分支剧情,第一个是 B 射击 C 且成功将其击毙。那么 A 在下一轮和 B 的对决中有 30% 的可能性杀死 B,若未能杀死 B,则 B 向 A 射击,那 A 的存活概率为 20%,然后对局结束,这种情况下根据排列组合概率的计算,A 的存活概率为 35.2%。另一个分支剧情是若 B 未成功射杀 C,则 C 会射杀 B,然后要么 A 成功射杀 C,要么 A 被 C 杀死,这时 A 的存活概率为 6%,总体而言,A 选择射空的存活率为 41.2%。

假设 A 采取行动 2,向 C 射击,为了节省时间,我直接告诉大家计算的结果,在此行动下 A 存活的概率为 31.48%。

我们再看最后一种策略,如果 A 选择向 B 射击,那么他有 30% 的概率直接杀死 B,但显然这是最愚蠢的做法,因为如果 B 死亡,A 也相当于自己签署了死亡保证书,因为 B 毙命后就该 C 向 A 射击了,而 C 是命中率 100% 的神枪手,所以 A 死定了。当然 A 有 70% 的概率不射中 B,但是没射中 B 和放空枪也没有任何区别,因此这最后一种策略是最愚蠢的选择。

显然我们经过精密的分析,可以发现,对 A 而言最优的策略是在首轮放空枪。这个决定或许有点反常规,但如果我们以史为鉴,却可以发现它的确是这样的。

三国时的诸葛亮就曾有过类似的战略推论,他在给刘备的《隆中对》中就明确给出了「北拒曹操,南和孙权」的策略。因为在当时的局面下,国力最弱的「老三」蜀汉最好的策略就是联合国力较强的「老二」东吴一起削弱国力最强的「老大」曹魏。但当年刘备因为关羽败走麦城放弃了这个战略,不联合东吴攻打曹魏,反而和东吴对打,在火烧连营被东吴击败之后,这个战略上的致命错误彻底葬送了蜀国的命运,但显然「老三」蜀汉覆灭之后,「老二」东吴也难以久存。刘备大举伐吴的做法像极了我们上述开枪博弈中选择先行向 B 开枪的 A。

其实日常生活中类似的例子也很多见,比如总统选举中,实力最弱的竞选者总是在开始的时候保持低调,而实力强劲的人和实力中等的竞选者却经常互相拆台,搞得狼狈不堪,这个时候原先的最弱者才会粉墨登场,获得十分有利的优势。所以说一个人在社会上的生存,不仅取决于其能力大小,还取决于他的敌人有多少。这时我们再看看那些真正的智者,都是极度谦虚的人,由此更证明了他们过人的智慧。谦虚不仅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最优的博弈策略。

上面为你讲的是这本书的第一个重要内容,博弈论告诉你,对于弱者来说,挑起强者和次强者的战争才是最优解,接着咱们来说第二个要点,序贯行动博弈论的向后推理方法。

我们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假如欺负他人可以获得快乐,那你会欺负他人吗?我相信大多数人的回答是不会,原因可能既包括道德水准的约束,也有可能是担心他人的报复,这会一定程度上抵消从欺负他人的行为中获得的快感。这个回答也表明我们之所以不会轻易欺负他人,原因可能并不是不想,而是我们知道欺负他人会给自己的将来带来麻烦。

不过我们在这里讨论这个问题,其实是因为在面临一些博弈对局的时候,我们现在应该采取的行动,常常取决于每个行动在将来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或者说在将来别人会对此行动有何种反应。

现实中其实也有很多类似的事情,博弈双方的行动是依序发生的。我们把这类博弈称为「序贯行动博弈」。分析这类博弈我们需要有的一个重要的思路就是,向前展望,但向后推理。也就是说面向未来,思考现在,站在未来的立场上来确定现在的最优行动策略。

譬如生活中我们常遇到这样一种人,他总是爱在公众场合对我们的言行或者着装评头论足甚至恶言相加。

其实本来人与人之间,尤其是在公众场合,彼此相安无事才是最好的状态,即便发现对方的一些小问题,如果真的是本着帮助对方的初衷,私下偷偷提醒才是合理的解决方案。当众的指责和挖苦显然来者不善,面对这种令人生厌的碎嘴一族,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我在这里可以先告诉大家结论:面对这种总是爱对我们发表不恰当的言论的人,最好的策略绝不是忍让,而是立刻怼回去或者立刻进行警告。原因在于什么呢?我们可以从博弈论的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

在这种案例里,可能提前挑起事端的碎嘴一方有选择权,他的第一个选择是向我们发出挑衅,在公众场合对我们评头论足,在这种情况下,他的这种做法会面临我方的两个选择,如果我们进行还击,立刻回怼过去,那双方的收益都可以记为 -1,因为我们两边因为在公众场合下吵架而被大家看了笑话。如果我们不进行反击,而选择沉默,那对方肯定会洋洋得意,收益为 2,而我们的收益则为 -2,不但受了气还会被其他人笑话,这样显然是碎嘴的人获大利,而我们单方面蒙受巨大损失。

当然这些嘴欠的人也可以选择不找我们的麻烦,这样我们理论上也有两种选择,一个是我们主动挑起矛盾,开始找他的毛病,这种情况下由于我们本来就不是擅长挖苦别人的人,并且这样做或许会破坏我们自己温文儒雅的人设,所以我们的收益会为 -3,而对方因为被损收益为 -1,如果我们也选择相安无事,则双方的得利都是 1,大家都得小利。

正如我前文所说的逆向推导方法,我们应该从这个博弈后出招的我们自身开始分析。我们在考虑自己的决策时,应假定对方已经选择了和我们打嘴战或者不和我们打嘴战。

如果对方选择了找我们的麻烦,那我们可以看到,在进行反制并获得 -1 的收益以及忍气吞声不反制并获得 -2 的收益之间,我们必然应该选择反制即立刻回怼,这就是我们针对碎嘴一族冒犯我们时的相对最优策略。

同理如果对方选择和我们友好相处大家相安无事,那根据我刚才的分析,我们相对更好的选择是也不主动挑事,这个策略下大家的收益是 1。

最后我们再考虑前一阶段的行动人碎嘴一族,他在决策时显然会考虑我方的反应,根据刚才我们的分析,对方很清楚地知道,如果他向我们发起刁难,必然导致我们的反制并获得 -2 的收益。如果他不主动挑事,那我们也不会挑事,则他自己会获得 1 的收益。

因此我们最后可以得出结论,针对这个博弈,双方的最优解是对方不对我们发表任何负面评论,而我方也不主动招惹。

当然有人会问了,那为什么总还有些人愿意在公共场合挤兑别人呢?很简单,从以上的论证来看,如果被吐槽的人选择沉默和不反抗,那主动招惹的嘴碎一族就可以获得最大的博弈收益 2。

当然,我们最终还是希望双方的博弈回到互不干涉这个平衡策略上去。这也正印证了所谓「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的道理。所以当你在职场和生活中面对他人出格的言行时,请立刻予以反制,保持沉默只会给自己后续招致更大的损失。

上面为你讲的是这本书的第二个要点,面对博弈双方依次非同时行动的情况,学会逆向分析博弈。

接着咱们来说第三个很有趣的内容,那就是动态博弈告诉我们为什么有些威胁是没有效力的。

为了论述这个问题,作者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模型,在我国汉代,有一个青年作家叫司马相如,有个年轻的女孩子叫卓文君。卓文君的父亲本身算是风雅之士,因此家中常有一些善于吟诗作赋的座上宾,其中就包括这位司马相如。

结果日子长了,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之间萌生了爱情,但是这门亲事遭到了文君父亲的反对。父亲跟文君说,你要是跟司马结婚,我们就断绝父女关系。

这就是传说中的私奔博弈。文君究竟应该如何选择呢?我们可以先梳理一下这个博弈的流程和双方的选择收益。在这个案例里,文君显然是占据主动的一方,她可以选择放弃司马或者和司马结婚,她的父亲随后根据她的选择,可以选择默认这段婚事或断绝父女关系。

文君若选择放弃司马,那她就会失去一个爱的人,得到 -1 的收益,而此时她的父亲会因为如愿以偿,得到 1 的收益。可假如文君选择结婚呢?那将由她的父亲作出反应,他可以真的断绝父女关系,在这种情况下,文君的收益应该是 0,因为虽然她可以和相爱的人在一起获得了收益 1,但是因为失去了父亲又损失了 1,所以总计是 0,而父亲的收益比较惨是 -2,因为他看到文君结婚心中不快得到 -1,又失去了一个女儿再得到 -1,收益总计为 -2。当然,既然生米已经煮成熟饭,父亲此时也可以选择默认,此时文君既得到爱人又没有失去父亲,获利为 1,而父亲虽然心中不快但是毕竟没有失去女儿所以收益为 -1。

我们在之前面对博弈双方依次非同时行动的情况,学会了逆向分析博弈,显然由于父亲是这个私奔博弈最后的一环,因此我们先从父亲的角度来分析,然后通过他的倾向选择来倒推文君之前的最优策略是什么。父亲选择默认的收益为 -1,而选择断绝父女关系的收益为 -2,显然默认是相对更优的选择,那么第一阶段,文君选择结婚收益为 1,而放弃与司马结婚的收益为 -1,因此显然文君应该选择结婚。

后来历史上的故事也正是如此,文君不顾父亲的反对和司马相如私奔,两个人在成都靠经营酒肆为生。文君的父亲终不忍女儿受苦,最后还是接纳了他们的婚姻。其实如果我们仔细回忆一下身边的故事,大部分之前反对儿女婚姻的家长,在双方木已成舟后,多半都会选择妥协或默认。而这种情况,对大部分家长而言,长期来看都是理智的,毕竟落得和儿女断绝关系这种鸡飞蛋打的结果,实在是极端不明智的行为。

这个博弈论的模型告诉我们,并不是所有威胁都是有效的,在学习了博弈论的理论之后,我们应该能通过更好的策略收益分析来判定对方的威胁对其是否有力。至少在这个博弈局面之下,女儿是占有主动权的,父亲相对处在了十分不利的局面。这或许也可以从侧面说明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时候竞争双方都在竭力争夺主动权。

好了,《身边的博弈》这本书我讲得差不多了。接下来,我为你总结一下今天的分享:

首先我分享的第一个要点是:博弈论告诉你,对于弱者来说挑起强者和次强者的战争才是最优解。在三个枪手的对决之中,我们通过利用博弈论的分析,惊喜地发现作为最弱的枪手 A,选择上来放空枪才是生存概率最高的对策。而这也完美解释了诸葛亮《隆中对》里「北拒曹操,南和孙权」策略背后的逻辑。最弱的人的最优生存策略就是联合次强者一起削弱最强者。

第二个要点我们介绍了面对博弈双方依次非同时行动的情况,逆向分析博弈的方法,我认为这个方法带给我们最重要的价值就是让我们学会凡事「向前展望,但向后推理」。我们一起分析了为什么面对某些人的恶意中伤,我们的最佳选择是采取立刻反制的策略,也更深刻地理解了「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这句话背后的大智慧。

最后一个要点是「博弈论告诉我们为什么有些威胁是没有效力的」。我们通过私奔博弈这个有趣的生活案例,可以知道,通过博弈论的分析,我们可以有效分辨哪些所谓的威胁是不具备实际威慑力的。

我对这本书的推荐,就到这里了。

以上我讲述的内容基于 2018 年 4 月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身边的博弈》,希望我的推荐能帮助你读懂这本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