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诗宋词中两篇中秋赏月的佳作

 读万卷书破万里 2019-09-04





隋唐以后,随着人们知识的丰富与社会的发展,有关月亮的神性及图腾色彩逐渐退化。月亮对于人们来说不再是高不可及的神,而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咏叹之物。在唐朝,虽然八月十五还不是全民性节日,但中秋赏月、喝酒吟诗的行为逐渐流行。宋朝更是将中秋之夜赏月吟诗当做惯例,留下了不少佳作。

《十五夜望月》

其中,唐代王建的诗《十五夜望月》与其他中秋咏月诗完全不同,很有创造性的,展现了一幅寂寥、冷清、沉静的中秋夜画面,耐人回味。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这首七绝成功地运用了声音和色彩来营造节日的氛围。“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一个“白”字既突出了明月的皎洁,又突出了中秋月夜萧瑟苍凉之境。浓郁萧森的树荫里,鸦鹊逐渐停止了聒噪声,相继进人梦乡。

此时无声胜有声,独自笼罩在一片白色之中,静更能衬托出中秋之夜人们内心的孤独无助。月圆之夜,游子们倚窗望月,吟诵着这样的诗句,凝望着寂静悠远的夜空,看着月光照射下的银白色大地,遥想故乡,耳边回荡着家人的欢声笑语,喜庆、祥和的团圆节日氛围更加深入人心。

《水调歌头》

宋朝关于月亮的作品,自然首推苏轼的《水调歌头》:

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通览全词,“月”贯穿于始终。上片,对月饮酒,抒发了作者对人间的热爱;下片,对月怀人,抒写了中秋之夜旷达的情思。这首词借月亮抒发了对故乡、亲友的思念之情。这里的月亮象征着聚散离合,花好月圆是幸福的象征,月圆而人散,自然不免令人感到惆怅,更加重了自己离别的痛苦之情。

望着天上的一轮圆月,吟通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想着故乡亲人的面容,那种孤独寂寞、祈盼团圆之感就在这合家团圆的中秋之夜油然而生。中秋节“团圆”内涵深入人心,长久不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