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谍战一直被广泛地运用于国与国之间的各个领域,肯·福莱特还是很取巧地选了一个更适合发挥的环境,用中东这个地缘政治极其强烈的位置来展开故事。 以色列的建国来源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在《圣经:旧约》里上帝说道,“所以,你们要守我今日所吩咐的一切诫命,使你们胆壮,能以进去,得你们所要得的那地,并使你们的日子在耶和华向你们列祖起誓、应许给他们和他们后裔的地上得以长久;那是流奶与蜜之地。”上帝将这块流奶与蜜之地应许给摩西以及他的子民。“应许之地”一词由来于此,从此犹太人与这块圣地密不可分。 以色列意味着什么?犹太人需要一个庇护所,而以色列就是这个庇护所;犹太人需要一片屋顶,而以色列就是他们仅有的屋顶。即便是那些没有上帝信仰、没有宗教生活的世俗犹太人,以色列对他们的灵魂和身份同样至关重要。如果没有一个犹太国家,像他这样的世俗犹太人将赤裸地站在世界上。他将没有家园,没有集体归属,没有未来。只有在以色列,他才不用证明自己的正当性,不用躲藏。只有作为一个以色列人,他才能够从历史的客体转变成历史的主体。只有作为一个以色列人,他们才能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犹太复国主义运动就是基于这样的认识,才得以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我的应许之地》 正是在这种大背景下,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狄克斯坦这一人物。作为一个没有家园,毫无归属的犹太人,因此他选择流浪四方,但却舍不得自己心爱的祖国,内心的纠结波动,感情的抉择,对生命意义的探讨,在全篇中一览无遗,带给读者细腻的感受之余也留出了思考的余地。这是《三角谍战》最独特之处。 《三角谍战》对故事发生场景作了精心设置,从北非沙漠风情到伦敦街景,从牛津大学到卢森堡的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最后到地中海的海景。各地美景不断切换的同时,既提升了故事的可读性,也让读者在紧张的情节当中得到平缓。 另外,谍战类型重在精彩刺激,《三角谍战》自然也不例外。老友之间的反目成仇,侦察与反侦察,狄克斯坦与艾拉母女的感情纠葛,以色列、埃及、俄罗斯三国的博弈,情节的多样化让整个故事生动曲折、起伏跌宕、悬念丛生。 而海上夺铀战的电文心机和三方枪战则将故事推向了最高潮。打斗扣人心弦,犹如身临其境。比如下面这一段: 他抓住了哈桑握枪的那条手臂的手腕和肩头,向下一拽,就在他的膝头折断了那条胳膊。哈桑尖叫一声,枪便从断掉的手臂中掉落下来。狄克斯坦稍稍转身,用肘部刚好击中哈桑的耳下。哈桑掉转身,向下倒去。狄克斯坦从后面抓住他的头发,拽得他头部后仰,在哈桑从他身边瘫倒下去时,他高高地抬起脚踢着。就在他猛拉哈桑的头部时,他的脚跟踢中了哈桑的后颈。这一下使得哈桑全身肌肉松弛下来,脑袋毫无支撑地垂到了肩上。 看着狄克斯坦的身影,我仿佛看到了《碟中谍》那个无所不能的汤姆克鲁斯。在危机四伏之处出生入死,圆满完成任务,最后携美安全归来。这不就是我们最喜欢的英雄形象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