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自古一脉无神仙

 康泰wjr图书馆 2019-09-04

鐘定波

出生中醫世家,自幼耳濡目染中醫之道,1959年入讀廣州中醫學院(現廣州中醫藥大學)


師承:
國醫大師鄧鐵濤教授
傷寒溫病學家劉赤選教授
婦科專家羅元愷教授
針灸專家靳瑞教授及司徒鈴教授
西醫內科專家歐明教授
以及
山西兒科專家張光煜教授

畢業先在國內基層從事中醫工作,于20世紀80年代末赴美國舊金山繼續從事中醫門診,積累了豐富的臨床經驗和醫案故事

自古一脉无神仙

有人说,中医看病靠3个指头,意思是一脉能知百病。

有些人看医生,更二话不说,把手一伸,便要医生评脉说病。在这些人的眼里,医生是超人,是半仙,只要一触脉搏,便能无所不知。而有些医生沽名钓誉,夸大其词,自我神化,吹嘘看病一脉便知。这正一种误传、误导、误解。

中医诊断疾病靠的是四诊,四诊是望、闻、问、切4种诊断疾病的方法。切脉虽然能够了解脏腑的虚实、气血的盛衰、疾病的性质,是中医诊断疾病的重要方法,但切脉只是四诊中的一部分,它必须和望、问、闻诊结合,才能全面、正确地诊断疾病。

正如《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所云:“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审清浊而知部分;视喘息,听音声而知所苦;观权衡规矩而知病所主。”这是诊断疾病的正确方法,脉诊仅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明末医家李中梓批评“故隐病状,试医以脉”的病者,指出“自古神圣,未有舍望闻问而独凭一脉者。”

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就告诫过医者:“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或伤于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寸口是切脉的地方——笔者注),何病能中?”因此,中医诊断疾病时,都遵循《黄帝内经》之训:“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方病,而后各切循其脉。”这是中医诊病数干年的传统。即行脉之先,必须通过望、闻、问诊充分了解病情,而以脉诊作最后的判断,绝非传闻中3个指头知百病。

古代神医扁鹊为齐桓公看病,未脉之前,一望巳知生死;为虢太子看病,通过问中庶子,知虢太子为“尸厥”。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更是脉证并述,四诊俱详;华佗不仅深通脉诊,而且望诊尤精;宫廷太医为皇帝官宦看病,必录四诊脉证。没有哪一个名医独取一脉而舍去其余。因此,一脉是不能全面、正确地诊断疾病的。

脉诊是四诊之一,是全面诊断疾病的一部分。一脉所得到的信息对疾病的了解是不全面的。而且脉象受多种因素影响,不同的时间、地域,不同的环境、季节,不同的七情变化,即使是同一个人,脉象也会不同。随着病情的变化,脉象有真有假。同一脉象,不同的疾病,其意义也不尽同。一脉可以表示多种疾病,一病也可以同现数脉。因此,若舍去望、闻、间诊,单取一脉,有时会使医生无所适从,真假不分,吉凶不辨。

例如:正常脉大有力,表示体质强盛;脉濡细软,表示体虚不足。但是,人之将死,邪气充斥,正气歃脱,脉亦浮大;强人中暑或体盛痰湿,脉亦濡细。此时若不审察当时的情况,不问病人的感觉,不看面色,不听声音,单凭一脉大小,常常会误判安危。

如某医生之母,大热狂躁数日,举家鸡犬不宁,邀吾往诊,吾以重剂防风通圣散散表泄里。翌晨某医慌忙来告,谓其母汗泄太过,六脉如丝,恐生意外,邀吾再诊。吾视病人静卧在床,昨日之狂言躁扰已不复存在,按其尺肤热退身和,闻其呼吸平顺,此病去正未复也,何俱一脉细微!次日,共母自行起床梳洗,神态安然,某医疑虑悉除。

又如C某,老中医,住加州,患咳30年,余察其面白体瘦,咳喘痰稀,脉大而坚浮,认定此咳为虚寒。但老中医却认为脉浮大为实,不虞脉有真假。假若此咳脉实为真,应有实证相随。老中医咳喘气短,面白唇绀,咳痰如涎,此阳气衰微也。纵然青壮之时,身如硝火,但经数十年的清凉解毒、滋水养阴的药物浸淫,亦早已阳衰阴盛矣。此证虚脉实,当舍其脉,以虚寒治之。老中医试服参附数目,不见咳嗽加重,便一改既往,治以温补,乃逐渐痊愈。是故,单凭一脉,不可尽信。

证有真假,脉有常变。

一般情况下,脉与证的表现是一致的。因此,评脉可以知证。但在疾病的极期,正邪斗争激烈,变化急骤常出现假象,不仅症状有假,脉象也有反常,此时若不四诊合参,最有经验的医生也会被假象所迷惑。

例如:脉浮主表,外感疾病初起,出现浮脉,是邪正交争,御邪于外的表现。但是,脏器衰竭,元气不支,虚阳外浮之际,脉亦见浮。若以为浮脉是表证,投以解表药,则残阳必败,死亡立见浮。浮脉系生死两端,全靠症状的鉴别。

若合去望、闻、问三诊,只凭一浮脉,便吉凶难测,生死不辨。

又如数脉生热,但重病久病之后,气血张惶,脏器衰竭,或外感疾病传里,邪盛正衰,也常见数脉。如伤寒邪入少阴的心肾阳虚证,各种高热与壮热引起的休克、衰竭等,均可见到数脉。如果死抱常规,以为数脉为热,治以苦寒,无疑雪上加霜,所以,执一脉以为医者,常为脉误,一脉难判证之真假也。

疾病种类千百,症状表现万千,而脉象只有二三十种,因此,一脉相兼数病、异病同脉的现象十分常见。

以滑脉为例,正常人气血充盛则脉滑,痰湿咳嗽、宿食停滞、水气满溢、实热壅遏、妇人妊娠、月经将潮而未至,皆可出现滑脉。因此,滑脉可能是呼吸系统疾病,也可能是消化系统疾病,或者是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医生必须通过望、闻、问诊,分类排队,逐一鉴别,才能最后确定滑脉所主何病。如果医生不闻病人气息,不察病人形态、神色,不问病人所苦,一脉之滑便泛无所指。

有一病人,自谓妊娠出血,余问何以知妊娠?病人曰,因月经愆期1周末至,某医曰有喜,不觉次日见血,故慌忙来诊。余曰,此月经也。若妊娠流血当腹中坠痛而腰酸,此流血反见腰身轻快,原腹痛自止,应不是怀孕。验孕结果,果是阴性。所以然者,月经将潮脉滑,不可误作妊娠。

某医常自喻脉诊如神,在当地颇有名气。一妇往诊,其腹胀大,步履蹒跚,精神疲惫,少气喘急,老中医按脉良久,诊为“胎气上逆”。妇人一听,满脸徘红,少妇之夫已外出1年未归,即与老中医申辨.因情绪激动,少妇晕倒入院,经全身检查,诊为肾炎水肿并发尿毒症。其腹胀大是水肿弥漫造成,并非妊娠。老中医若能多问几句,对婚姻、月经、小便等情况多加了解,就不会把肾炎水肿的滑脉当作妊娠数月的滑脉了。经过此次教训,老中医便不敢自喻为仙,凡诊病四诊皆全。

又如弦脉主肝病,但肝病并非一定脉弦。急性肝炎初起,可见数脉,湿重热轻者,可见濡脉或缓脉,湿热俱盛者,脉可见濡数。脉不弦,不等于肝无病,而且,弦脉也非肝病专有,情绪抑郁、七情忧思、精神刺激、怒气未消,其脉多弦;高血压阳亢中风、跌扑疼痛、经络不通、经产腹痛,亦见弦脉。因此,若不加辨别,见弦脉就说肝病,未免有些草率,过于武断。

一脉兼数病,数脉同属一证,是十分常见的。

以妊娠为例,妇人怀胎,常见滑脉。但事实上,诊妊娠脉并非那么单纯。《素问》云“阴搏阳别,谓之有子”,“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因此。左寸口脉动甚,或尺脉搏动有力,明显异于寸脉者,多为有子。《黄帝内经》又说“身有病而无邪脉”是妊娠的表现。所谓无邪脉是指脉来流利、平缓、均匀,无太过或不及之脉。所以,缓脉而不馁,大脉而不坚,实脉而平缓,长脉而柔和,在妊娠中皆可出现。但有时即便是其脉如邪,也并非绝对不是妊娠,例如数脉、洪脉、疾脉,弦脉等,在特定的体质环境中,也可能是孕脉。代脉原是脏器衰败的征象,但妊娠胎气隆盛可见代脉,这在许多古医案中都有阐述。所以,脉诊必须与证合参,才能减少差错,单凭一脉诊病是不全面的。

一脉可以了解脏腑表里、气血盛衰、邪正虚实,但一脉不可能知百病。

从古至今,没有哪一位医学家单凭一脉测知所有疾病。民间流传的孙悟空悬丝诊脉,与古代太医为皇帝后妃们诊脉辨证的悬线诊脉雷同,都是虚构的。医学上并不当它是一回事,但社会上却以讹传讹,把脉诊神化。当然也有一些人故弄玄虚,夸大其技,钓取名誉。加州某大学有位中医教授在课堂上对学生说,诊脉可以预知人生未来,并可预测你是否能中六合彩!此教授若非有超人的技能,其所言便是荒诞无稽之谈。

疾病是十分复杂的,有时望、闻、问、切四诊都用上了,再加西医全套的高、精、尖的科学仪器检查,也未必能完全洞悉疾病,单凭一脉又怎能探知百病?这个问题本来就不难明白,但有些人却深信江湖术士的话,看医生时隐瞒病情,不回答医生问话,把手一伸,当是“考”医生把脉。这对病者是毫无益处的,甚至是有害的。

有些青年医生自尊心很强,你不说病情,他也不多问,开几味不生不死的药应付了事。

有经验的医生,除精通脉理之外,也必四诊合参。别看他把脉时不动声色,实际上,在把脉的前后已做了望诊(望形态、皮肤、毛发、指甲、五官口鼻、面色等)、闻诊(闻声音、听呼吸气息、嗅病人口腔或身体发出的气味)的程序。所以,不待病人开口,也能对疾病作出大概的诊断。

对于某些一望而知的疾病,如黄疸、水肿、腹水、中风后遗症、贫血、皮肤痘疹、痴呆、外感发热等,就算不把脉、不闻不问,医生也能说出疾病的基本表现。不知就里医的人却以为医生审脉如神,不实事求是的医全乘机吹嘘,这是很不科学的态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