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下乡养儿》之“教”和“育”

 振王府图书馆 2019-09-04

群里家长们反复强调了不要提要求、不要布置阅读任务,而要让孩子们唱主角,家长配合,我觉得这些家长很有水平,他们自觉不自觉地采用了“育”的模式,符合中高年龄段孩子的身心特点。

下面是一篇谈论“教”和“育”的旧文,和大家分享。


我很喜欢《下乡养儿》,这是一本纪实性小说,作者冯丽丽因女儿“天天”的心理问题,在朋友乔老师的建议下,辞职下乡,带孩子来到距离北京30多公里的顺义,在农村生活了4年。

通过在乡下亲近自然、种地养鸡、做菜烧饭的生活,7岁多的“天天”慢慢疏通了心理郁结,回归到了自然、健康的成长状态,并学会了承担责任和勇敢面对世界。

作者冯丽丽将这个过程用日记记录了下来,最后结集成书。

《下乡养儿》不谈“教育”


应该说,天天父母带着孩子移居乡下,特别是乔老师对天天的关心,带有强烈的教育目的和意味。

可是纵观全书,大段大段的是关于日常生活的描写,作者冯丽丽对于他们的教育思路、教育方法等着墨甚少,书中没有任何给孩子补习一年级课程的记述,也没看到天天父母和乔老师对天天进行什么说教。

比如,一直被大人们视为培养孩子自信心和责任感的烧午饭一事,天天遇到过各种问题,还偷过懒、打过退堂鼓,可是天天爸妈和乔老师很少对孩子谈到什么责任感、坚持到底、不怕困难之类的大道理。

一本关于儿童教育的书,从表面上看,极少有任何关于教育的讨论,很有意思,也值得思考。

“教”和“育”的区别


  
教育从施教者老师好家长的角度,有所谓“教”和“育”之分,从受教者学生角度,则有“学”和“习”两种模式。

简而言之,“育”和“习”是一种通过组织实践活动、提供环境熏陶,让受教者在实践和环境中,无意识地体会、摸索并获取知识的教育模式。

举几个粗浅的例子,“学中文”就是老外拿着课本,有板有眼地了解和掌握中文语法、发音、词汇,以掌握这门语言;“习得中文”就是婴儿在母亲和家庭的语言环境中,假以时日,从咿呀学语慢慢到能用中文流畅对话。“学游泳”就是看着教科书理解并练习游泳动作,“玩游泳”就是乡下孩子在村边的小河里嬉戏玩水、无师自通地成为'浪里白条'。“学经商”就是在商学院里,边听教授讲课边记笔记,“习得经商”就是在商海实战中,摸爬滚打,悟出经营管理中的诸多规律和智慧。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里所谓“行万里路”绝对不是狭义的外出旅游,“读万卷书”是“学”,后者“行万里路”则是实践和“习”。

当然,在现实生活中,“学”和“习”的区别不是那么泾渭分明的,常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这么一种状态,这是旁话。

采取不同的模式


在发展孩子的“心”和“脑”时,属于“脑”的知识获取和智力开发,显然以老师言传之“教”和学生在校读书之“学”,最为高效得力。

但是,属于“心”的部分,如发展孩子的自我意识、主动性、自信心、责任感、合作意识、勇气、好奇心等等,是否适合以上课听讲、看书读书,以“教”和“学”的方式来进行呢?

人们常说,在家庭教育中身教胜于言传,这里“身教”指的是知识传授和智力开发吗?显然不是。

属“心”的东西更适合以“身教”、用“育”的方式来传授,那么从受教者的角度,是否也更适合以“习”的方法,通过实践活动和环境熏陶来获得呢?我想,答案是不言而喻的。

《下乡养儿》讲的是“育”



天天父母和天天教育的“总设计师”-乔老师,到底想给孩子什么呢?让我们引用书中乔老师的一段话来说明:

最后我明白了,这是因为我们的教育是不健康的,把智力,也就是学习知识,放在了首位,而忽视了身体、意志、情感这些最重要的东西,其实这些才是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智力就是建在沙丘上的大厦,是很脆弱的

可见,乔老师和天天父母,并没有以知识传授和智力开发,作为带天天下乡生活的教育目标。他们所期望的,首先是让孩子回归正常的身心状态,其次是培养孩子的“身体、意志、情感这些最重要的东西”。

他们用什么方法来培养天天“身体、意志、情感这些最重要的东西”呢,用的就是“育”和“习”的方法,就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烧饭做菜、洗碗洗衣、放羊遛狗、锄草种地,让孩子浸润其中,碰到问题自己想办法、遇到困难自己去克服,通过进步来获得自信、经历挫折来增加勇气......这样的教育方式,和学校里通过老师讲课、学生读书来获取知识开发智力不同,前者是“教学”,后者不妨称之为“养育”。

我的一点收获


“养育”的模式,来培养孩子“身体、意志、情感这些最重要的东西”,这是读《下乡养儿》的一大收获,给我不少教育方面的启示。

首先一点,就是我们家长其实很少去关注和培养孩子内在的东西,原因也很简单,这些东西脱离于现在的考试评价系统之外、很难量化且看不见摸不着、成效也需假以时日慢慢才能显现,这些都和我们急功近利、以考试为指挥棒的教育大环境相悖。这可能是当下家庭教育中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其次,我们日常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很多时候并没 有按“心”、“脑”的不同特点,区别使用“教学”和“养育”这两种不同的方法。比方说,家长会让孩子学习背诵《弟子规》,但是长辈生病住院了,却吝啬孩子的时间,不愿意带孩子一起去看望一下;在比方说培养孩子的好奇心、勇气等,大人会从书店买回十几本的套装丛书,试图通过讲故事来让孩子生成这些内在品质,可是周末假期,却很少带孩子走出自己的小屋探索外面的世界......品格、情商、道德这些东西,难道能通过让孩子看书背书来学到吗?

  
第三,“教学”和“养育”,很多时候并不是泾渭分明的,比如弹钢琴这件事情,外在的形式是“教”和“学”,孩子学到了弹琴的知识和技能,但另外一方面,弹琴也有助于发展兴趣、培养意志、提高品位,这些都是属于“心”的内在的东西,如果父母一味强调每天弹几分钟、强调技术层面上的严格训练、强调考级,或许会破坏上述的那些内在东西的发展。家长在这个时候,脑子里要有这根玄,需要作出平衡或艰难的取舍。

  
最后,我们还可以对城市和乡下,在“教学”和“养育”上的优劣,做一番对比。城市里教育资源丰富,在给孩子们传授知识、开发智力方面,拥有超过乡村的优势,反过来看,乡村贴近大自然、生活简单粗粝、节奏和缓、人际关系通透,似乎更适合通过“养育”来培养孩子内在的东西。

当然,城市和乡下各自的特点优势,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换和移植,并不是绝对的。比如,一些国外的贵族学校,虽然地处繁华都市,但通过降低生活标准,来提高学生对艰难困苦的耐受力,磨练学生的意志,这是通过营造小环境进行“养育”的策略,非常聪明。我们这些在城市里生活的家庭,也可以拿来借鉴,多带孩子进行户外活动,多与邻居、朋友交往,将生活简单化,外出旅游选择贴近自然、不那么奢华的形式,方法有很多,就看家长怎样去选择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