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运动不是为了虚灵顶劲而去虚领顶劲,目的是为了改变身体的不适或疾患。 运动的真谛不是技击与演示,而是养生,而是使我们祛除疾病、强身健体、益寿延年。气沉丹田、顶劲虚领,可助益此目的。 许多人不知何为虚领顶劲,所以无法在生活或者拳中体现出来。腰椎盘突出或颈椎增生的朋友,即使不做任何运动、不打通经络,按我所说,一年之内就能得到极大的改善。别说我狂,如有一人实践后受益,足矣! 描述顶劲虚领的文章不下百篇,符合人体科学、运动科学和生理学,才是对的。 顶,有的人片面地认为是头顶,可以这样理解,其实这个顶字更是形象地描述了一种过程。例如我们顶住一个重物,这里的顶是一个力的传导,是一种力的作用方式,而不是头顶的顶。 劲,不是力。力一定是成对出现的,有上就有下、有左就有右,任何一个力,一定会出现两个相反方向的力,成组的出现。劲是多种力的组合方式,形成物理学里的复合力。 虚,对应实。太极拳是太极理论的一个实践方法,包容于太极,而太极是阴阳、虚实、动静、开合、内外、表里等对立统一关系的总概括。因此,顶劲虚领的虚是被动完成的,因为有实的存在,所以被动形成了虚。 领,其一是指手指末端、脚趾末端、头等末节或梢节,其二是指劲力传导的方向。例一,大人拉着小孩的手,叫领着小孩。我们的作用力在小孩的全身,而发力点在他的小手上。例二,我们拉小拉车,发力点在小车的把手上,从而带动了整个车轮的运行。例三,跳高的时候,我们的头要向上走,这就是领。例四,老虎、狮子、花豹向前扑食的时候,它们的头像射箭的箭头一样向外窜,这个叫做领。如何形成虚领?用头发力就叫做实领而不叫虚领了。 顶劲虚领的形成 站在山巅上的武学大家写的关于太极拳或者其他拳的论述,水平低的人无法解读。如同让一个幼儿园小朋友去看博士导师写的论文,看不懂。将军说的具战略性的决策,唯有稍低级别的指挥员能理解并作出指示,战斗员很少能直接听懂。同理,现代太极拳初学者学习武学大家的东西,无法悟到真东西,并容易以讹传讹。 解读一件事情的时候,一定要从它的本源开始,而不是一下子站在比较高的角度上去研究这个事情。 比如,我们看着五彩缤纷、组成各种各样图案的烟花时,不是先去研究这个图案是怎么组成的,而是先要研究如何让烟花发射到空中。在发射管里推进木炭、硝石等几种材料,使燃料在一个密闭的空间之中,发生爆炸形成气体的膨胀,沿着预设好的轨迹发射上去,这是烟花的发射原理。我们先研究发射原理,再研究如何变幻花色,而不是直接研究那些图案是怎么形成的。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应表述为:气沉丹田、顶劲虚领,这样才能分清前因后果。“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与“气沉丹田、顶劲虚领”有天壤之别。气沉丹田是本质,顶劲虚领是表象,先有气沉丹田,后有顶劲虚领,我们不应以表象倒推内在的本质。 在放松状态下,用鼻吸鼻呼的方式从鼻孔吸入空气,往脑后走,沿着脊柱,仿佛贴着后背由命门处进入下腹部。此时,气体依然在胸腔,只是通过横膈膜的沉降使小腹沉实并略有膨出。有的人认为,这是腹式呼吸,其实也是胸腔内肺部气体与气血发生交换和置换作用的一种状态。 命门容易产生腰椎突出,因为此处有婴儿没有的生理弯曲。婴儿躺床上时,脊柱呈一直线。人类由于后期各种生活方式和劳动的要求,命门向肚脐眼(神阙穴)凹进,脊椎形成生理曲线。 这种生理曲线类似于弹簧,本来具有减压的作用。可是生活之中不良的生活习惯、违背人体运动科学生理学的工作或运动,对命门处的腰椎盘形成压缩和伤害,久而久之骨质增生、腰椎盘被压缩。 通过手术或者中医的按摩、针灸,能够起到缓解作用,但无法根治。只相当于在某个零部件加润滑剂,让它滑动得滑利一些。 根治的唯一方法,就是打通经络,使气血流通充盈。打通经络,不是使滑膜垫增厚起更好的承重作用,也不是加润滑油使它滑动得更为流畅,而是使气血到达两节腰椎之间形成的类似于自行车滚珠一样坑坑洼洼的地方并自动修补至初始的圆滑状态,这才是关键。 当我们采取这种体式时,从命门到尾闾向下运行,而从命门到大椎是向上节节弹升的,并非用头拔起来的。用头拔的力点在头上,如同有人拽着你的头往上提,这是不对的。应当是从命门的位置节节向上弹起来,把“腰椎、胸椎、颈椎、头”节节向上弹起来,这才是真正的顶劲虚领。 由命门到腰椎、胸椎、颈椎节节弹到头上的这个复合力形成了“实”。这种实际的劲力传导到了头上,头的动作被动地完成,所以叫做“虚”。 此时,腰椎得到了舒展,甚至感觉有各种能量进入本来很僵硬的区域,颈椎也是如此。就像在沙滩上行走的时候,往外拔脚的瞬间,沙子或水会马上流向你拔出脚的脚窝。气血等能量通过这种弹升拔节的状态补充到空隙之中,久而久之,腰椎盘、颈椎等问题就得到了修复。 医院或诊所里的牵引,是实领,治疗腰椎颈椎,治标不治本,只能当时缓解,但是后期没有实际意义。只有从命门处节节弹升,由内而外释放自身能量,形成空隙,让我们的气血裹挟着营养的物质,到达该空隙,这才是由本治标、由里及外。 在顶劲虚领这种状态下,我们可以看出劲是从哪儿来的,太极拳里有一句话,叫做“力始于足、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这个要领在其他运动方式之中,就是力由脊发。脊、脊背的位置就是命门到灵台所在之处,前有我们的丹田做鼓荡支撑,后有我们的脊柱和背脊。 推铅球的时候,一定是胳膊、腿、腰一起发力,但是力的点在腰上。这就是我们讲究的以腰为轴、以腰为主宰。 劲力需节节上传!如同牛、羊顶架,如果把神放在头上,两者一碰头,脖子当场就折了。因为没有把劲力从脊椎处节节向上贯穿,没有形成整力,形成了虽然头硬但是脖子软,力没有传上去,此时一撞头就被别人把脖子撞歪了。所以,一定得劲力向上节节传导。 比如,用一根筷子穿一根软管,这根软管就变硬了,就不会随意被弯折了。如果只是这一根管子,我们可以随意弯折。劲力如同管子里面的筷子,沿着那如同软管的脊柱脊髓管在节节上传。脊髓管没有多大的支撑力量,需要劲力顶上来加强它的稳固性和统一性。 无劲力 站在那里,让一个人分别推你的前胸、后背或肩膀,加一个力猛地一推,你立刻会感觉到脖子被闪了一下。因为身子动了,头还保持在原位,所以脖子闪了。现在很多练武术的,被这么一推,脖子也会拧。 有劲力 我们像牛一样把劲力传上来,不管你动我哪个位置,我脖子、头和身体是一家的,我宁可被你推出去,脖子、头和我的身体也不会做那种像波浪鼓一样的折叠,所谓周身一家。 这才是顶劲虚领的作用,把我们的气血沿着大椎穴到强间穴贯穿始终。否则,还没有碰到你别的地方呢,冲撞一下,脖子先闪了,还能叫顶劲虚领吗?!不能!所以我们因形而形的去做虚灵顶劲,不管是对于技击还是养生是没有任何帮助效果的。只有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从根本上去找问题,而不是从现象上去反推,我们才能够真正的用于自身、为我所用。 我给没有练过太极拳的朋友提供一个非常好的方式去体验劲力如何从我们的脊背走到我们的头,也就是体验顶劲虚领。 现在,模拟慢动作打嗝,力从命门节节上弹,弹到了头顶,头被动的向上顶起来。颈椎两侧的肌肉有力了,但这种力不是僵力。这个时候如果有人拨弄你的脑袋,轻轻的往怀里带、往别的地方推,你的身体都会整个的移动。这就形成了顶劲虚灵的整劲。 如果不是用这种方式,而是直接头往上提,对方推你或推你头,你的脖子立刻就会拧转,头歪了。采取模拟打嗝的方式,别人推你,你的整体动,而脖子不会动,这叫做顶劲虚领。 不会太极拳的朋友们通过模拟打嗝的方式,掌握到这种运动规律之后,只做这种运动,就可以了。这种运动形式,每天做几分钟,早晚各一次。即使没有打通经络,无法让我们的腰椎、脊椎、胸椎之内的关节链得到气血能量的主动补充,也会得到被动的补充,在一年内会有非常好的修复效果。 希望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完善的拳友得到提高,在这方面被疾患折磨的朋友得到缓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