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斗小民也来分析分析皇帝陛下用的是不是金锄头金榔头金簸箕。 帝王关注的是什么?治国、治官、治民,都是天下大而化之的宏观得不能再宏观的大事,言外之意就是说,帝王是不关注细节的。这就是帝王之书与大众史书最大的区别。换句话说,是司马光对史料的选择性取舍使得它变成了一本真正的帝王书。 更准确的说,对于很多史实记载,资治通鉴的细节缺失到让人发指。 我们来举几个例子对比一下你就知道了。 首先当然是战争。 我在这里也反对@张佳玮写字的地方所举的例子。他用马陵之战来对比《资治通鉴》与其他通史、断代史的区别是可以的,但他的结论是错的。他认为《资治通鉴》主要目的只是“削弱传奇与英雄色彩”,所以它是帝王之书。但事实并非如此。在这里,《资治通鉴》之所以体现自己为帝王之书,就是因为它极度不关注战争本身的细节。 我们先来看看《资治通鉴》中关于马陵之战的原文:
一共603字,基本都是照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的文字。但关于马陵之战的内容,史记中其实在《史记-魏世家》、《史记-田敬仲完世家》中都有相关记载,可以互相佐证。所以你可以用《史记》来还原这场战争的基本框架,但用《资治通鉴》,没有可能。 史记本已极度简略,而《资治通鉴》则更加简略。要不是《史记》这一段文字虽然短小,但却非常精彩,所以不能阉割,估计司马光就该写成这样了:
这是元朔元年,卫青第二次出击匈奴。《史记》记载已经很短了,而《资治通鉴》则更加俭省,抄都懒得抄,一共26字。《史记》中至少还记载了以下内容:
有122字,出兵路线,战功,有关功臣。在司马光这里,就只剩卫青、李息俩人。而且史记紧随这场战争之后,还附上了汉武帝的一通诏书,而《资治通鉴》自然是没有的。 原因何在呢?我估计是司马光认为,战争本身只是一种手段,是对政治局势的影响,至于战争的细节,与皇帝和宰相无关。司马光认为皇帝的职责在于垂拱万方,保境安民,所以他是极力反对扩张的,当他被重新启用之后,甚至把熙宁年间已收复的安疆、葭芦、浮图、米脂四寨割让给西夏,造成整个社会哗然。 《资治通鉴》对司马光的这一政治主张体现的淋漓尽致。 关于这么一场影响深远的大战,司马光只记了26字,但是随后却附上了临菑人主父偃、严安、无终人徐乐等人劝谏汉武帝不要出兵的三道奏章,一共1440字。
对比何其强烈。 所以,如果你要寻找关于战争的史料,尤其是细节方面的内容,千万不能翻《资治通鉴》,你将会大失所望。在这方面,司马光极其节省。唐攻突厥、高句丽等大战,在《资治通鉴》中基本上都很少记载,大都是三言两语带过。 原因还是在于司马光认为,战争细节与皇帝无关。皇帝的重点在于治国治官治民,在于礼制,在于信。就像他在商鞅变法相关记载中所述:
关于商鞅变法,司马光也是从史记中摘抄而来,但变法本身的细节非常之少,比如变法涉及的人员、社会组织结构、变法的具体措施都没有详细记载,但对于秦孝公之所以变法的诏书却原文照录了,而对于徙木立信也尽可能的保留了史记原文。 最重要的是,司马光在这里加上了大段关于君子、君王必须言而有信的“臣光曰”。 所以,司马光对于礼、对于信是唯恐要言不烦,下笔从不吝啬;但是对于具体的史实细节,尤其是他认为帝王不必关注的细节,却着墨极少,惜字如金。并且,由于司马光本人反战气息浓厚,对于战争本身,他是能少则少,绝不多写一字;而对于战争的前因后果,他的笔墨明显增多。很明显,司马光着力的是消灭乱源,消弭战争的影响,即着眼于帝王如何去保持天下稳定,不消耗民力,不主张拓边,以守土保境安民为第一要务。 这样一比较,《资治通鉴》为什么是帝王书的原因就很清楚了罢。 其实我们还可以加一些内容。 比如,由于本书主要目的在于“资治”,即有助于皇帝和士大夫治理天下,所以对于文学艺术宗教科技方面的记载极少,甚至没有。 文学上的名篇,在《资治通鉴》中是基本找不到的。 比如《上林赋》、《洛神赋》等。姑录一段:
《上林赋》是我心目中的神作,极其愿意献上膝盖。为啥哩?因为其中有多一半的字我不认识(司马相如用的词也太生僻了),却能感觉到其辞藻的华美。 还有左思的《三都赋》等等等等,在《资治通鉴》上你是找不到一点痕迹的。 华丽的辞藻有助于治国么?没有。所以统统舍弃。李白杜甫都是一笔带过。 但是你说资治通鉴不记载文学作品?似乎也不尽然。比如杜牧的《注孙子序》、《罪言》、《原十六卫》、《战论》、《守论》等五篇文章全部录入。但请注意,杜牧的这五篇文章全是政论文,是有助于君主治国的,所以他将其录入。 这么明显的文字取舍,足以证明司马光的意思了吧。 再比如,司马光为了将《资治通鉴》变成一本标准的帝王教科书,还有篡改史实的毛病。典型的如汉武帝的《轮台罪己诏》。
这是真正的忏悔。但这几句只有资治通鉴有记载,很多人怀疑它的真实性。司马光之所以从一本迄今已经不再流传的野史中摘录这几句,是因为他希望他的皇帝也要勇于承认错误。所以即使众多史书都没有采用这段记载,司马光却将其加入了他的版本的《轮台罪己诏》中。 那就是,《资治通鉴》确实是典型的帝王之书。没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