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东坡纪念馆 苏轼被贬惠州,他知道惠州瘴气流行,他决定不带所有仆人,让他们自谋生路,还有知己王朝云苏轼也不让她随行,她还年轻。自己一人前往,老骨头死在那里也不足惜。 可朝云不从,她坚决要跟随苏轼,让苏轼感动不已。他和昭云翻山越岭,穿过原始森林, 来到惠州。 惠州东坡像 千年前的惠州,虽然山明水秀,风景也美,但人烟稀少,还是化外偏僻之地。忽然来了苏轼这样一个人物,大学士,文坛领袖,既在朝廷当过大官,又当过皇帝的老师,加之入境的外乡人少,苏轼的到来,引起社会的不小轰动,惠州的老百姓都到码头迎接,场面让苏轼感动。于是他随笔写下《初到惠州》: 仿佛曾游岂梦中, 欣然鸡犬识新丰。 吏民惊怪坐何事, 父老相携迎此翁。 苏轼来到惠州,詹太守对他不错,先把他安排住在合江楼。 第二天醒来,苏轼转了转,才发现这里风景优美。合江楼雄居在西枝江与东江的合流处的一个小山岗上,涛涛江水从楼下流过。远看,整个惠州城尽收眼底。这又触发了他的诗兴。 海山葱茏气佳哉,二江合处朱楼开。 蓬莱方丈应不远,肯为苏子浮江来。 江风初凉睡正美,楼上啼鸦呼我起。 我今身世两相违。西流白日东流水。 惠州西湖苏堤 正当苏轼吟得高兴时,朝云上楼来了。朝云笑着说:“相公又是一肚子不合时宜啊,什么“我今身世两相违”的,可忘了,“西湖虽好莫吟诗”呵。苏轼哈哈大笑起来。“夫人说的是,看来本性难该啊。” 可好景不长。只在招待所住了16天,就被迫搬到郊外的嘉佑寺,僧舍破败,蚊虫又多,居住条件恶劣。苏过说:“何异于囹圄”,苏轼的情绪自然也受到影响。越想越不安逸。 可转念一想,事已至此又何苦呢。于是他便写了:“思无邪斋”挂在书房,时时提醒自己,不要胡思乱想了。并作《思无邪斋铭》:“浩然天地间,唯我独也正”。 尽管生活环境不佳,但到了惠州他的心情渐渐的安定下来。他发现惠州的好处。当年杨贵妃才能吃的荔枝,而今他可以天天吃。他把自己融入到了惠州。他写有吃荔枝的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依我看,荔枝虽然好吃,但也吃不下三百颗.苏轼是用点夸张来形容他的心情.他把自己当作惠州百姓中的一员了。 东坡贬谪惠州,正在困难之时,程正辅奉命要到惠州巡按,其实程是苏轼的表兄又是姐夫,但因他姐死的问题,两家矛盾深沉,有42年没有往来,苏轼正在发愁,他来是祸是福很难预料,他闷闷不乐。朝云得知却大笑起来:“我相公,乃堂堂大丈夫岂能被这点小时难道。” 苏轼一惊,难道娘子有什么妙法。 朝云笑了笑,说:人非草木,岂能无情?你不要太犟,凭你的名声,以伦亲情去感化他,不就成了么。朝云一席话,苏轼茅塞顿开。 苏轼立即修书一封,叙说前缘,怀念亲情,也说明自己处境不便前往迎接之类的话。 程正辅收到信,为之感动。 苏轼虽然贬谪惠州,没有权也没有钱,但他心中的百姓情节始终没有改变。惠州一条西枝江,阻隔两岸的百姓往来很少,他们常常望江兴叹。苏轼看在眼里。他决意要修桥,筑堤,让两岸百姓自由往来。苏轼捐出犀带,多方筹集资金。他动员苏辙的夫人把皇帝宫中赏赐的几千只黄金钱也捐出来,大家闻讯东坡的善举,豪绅也慷慨解囊。终于建起了东新、西新二桥。一条宽畅的大堤横在西湖上。当地百姓称之为“苏堤”。 二桥修通了,百姓奔走相告,杀鸡庆贺。东坡的“两桥诗”记载了当时的盛况。 父老喜云集,箪壶无空楼。 三日饮不散,杀尽西村鸡。 苏轼自贬到惠州,为老百姓办了许多好事。 一天,苏轼接到广州太守王敏仲的来信,他知道苏轼先后在八个州当过太守,见多识广。他告诉苏轼,上任不久就遇到疫症流行,死了不少人,特向老朋友讨教。 苏轼想起自己在杭州办“安乐坊”治病救人,介绍给太守。他特别提到居民的饮水问题与疫症流行有关。广州饮的是咸水。他提到蒲涧寺后有滴水泉,不仅水量大,而且水质好。 他建议在滴水岩下修建一座大石槽,用五根大竹管,一根接一根,将10里外的泉水,引进城,再在城中也修建一座大石槽,用来储水,又建小槽,储存起来,供居民汲用。广州太守采纳了苏轼的建议,很快动工,用了五千多根竹管,源源不断地流入羊城,供应千家万户。输水竹管遇堵如何检查?苏轼说:“每竿上,须钻一小孔,如绿豆大小,以小竹针窒之,以验通塞。” 羊城自来水,与苏轼有关,也许没有多少人知晓。 苏轼贬到惠州,上无片瓦,下无寸地。东坡北归无望,决定建屋定居。苏轼在城北面买了几亩地,就在白鹤峰上,东北下临东江,环境幽雅。东坡买地建屋的消息,一经传开,惠州老百姓纷纷前来帮忙,新居很快初具规模。就在此时,他的爱妾朝云突然去世。 在这之前,那是秋天,落木萧萧,凄然有悲秋之意。东坡与朝云闲座,他曾让朝云唱“花褪残红”,朝云歌喉将转,不觉泪流满面,东坡忙问:为何流泪,朝云说:我所不能歌者,是“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也。东坡不由笑到:我正悲秋,你却伤春了。歌没有唱下去。朝云性格中最为闪光的便是这好义、诚挚、忠敬。她将自己的生命完全地奉献给了解她所崇敬而又深爱着的苏轼。她的高洁情操对晚年的东坡来说,比什么都重要。 朝云是东坡的红颜知己,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苏轼就写了三首诗赞赏朝云。 惠州朝云墓 朝云此时才34岁。年过花甲的东坡的悲痛可想而知。朝云去世三个月后他写下《西江月》: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 海仙时谴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 素面常嫌粉婉,洗妆不褪唇红。 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 写下了东坡的悲痛、他的眷恋、他的孤寂。 朝云长眠在六如亭下 东坡小学是当年苏轼曾经住过的嘉佑寺旧址,建校快一百年了。 惠州东坡井 当我走进校园影入眼帘的是一尊苏轼雕像,校园内东坡文化的氛围让我惊讶和震撼。东坡的治学。到他的诗词文赋,还有东坡故事,以东坡为主题的墙报,画,诗、文等无一不有。 特别让我感兴趣的是小朋友笔下的“苏东坡画像”,他们用幼雅的笔,体现的“明月几时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老夫撩发少年狂、、、、、、”有一种天真活拨的雅趣,童年感悟的意境。 东坡小学的校歌也体现了一种飞翔: 高山下,松风亭,东坡塑像立校园。希望满怀有理想,东坡笑赞“你真棒”,松风亭下读书乐,东坡教诲记心上。满怀希望要飞翔。飞翔飞翔我最棒,今天和明天,拼搏加创造,拼搏加发展。飞翔飞翔我最棒。 诗人的本性就是用文字,用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不久苏轼的儿子苏迈及家人也牵来惠州居住。一家团聚了,“子孙远至,笑语纷如”老人别无所求了,他一觉醒来,立在窗前,望着青山绿水,呼吸着新鲜空气,身体虽然欠佳,但心情却好。心情一好就吟出诗来: 白头萧散满霜风, 小阁藤床寄病容, 报道先生春睡美, 道人轻打五更钟。 麻烦有又来了。他的诗不觉传到朝廷,政敌张读到:报道先生春睡美时,心里很是不悦:你苏轼在惠州还过得如此快活,看来需要再换个地方。 让他到儋州去吧,于是一道贬令又至、、、、、、 在惠州的漫长历史上,没有那一位人象苏轼的影响那么深,那么久远。惠州人甚至就因为苏轼到那里居住了几年感到自豪;“一自东坡谪海南,天下不敢小惠州”。也许,历史上人们没有把惠州看在眼里,可自从苏东坡到过了,谁还敢小看我们惠州呢。我读到这句诗,就读出了惠州人对东坡的敬仰。他们说:苏东坡不幸,是客观的,但我们有幸。苏东坡贬到我们这里。苏轼的人格魅力,他留下的是一种千古不朽的精神与文化。(文:竹林村民 图:刘忠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