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很少有人能有幸得到海岛石,更别提是来自神仙之乡登州诸岛的、12株秀色粲然的海石了。吴子野得到了这组石头后激动不已。恰好有船南下,他便径直拜别众人,带着12株海石从山东登州坐船回了广东潮州。 苏东坡戏称他是“取北海而置南海”:将北海之石列于南海之堂,使南海之人卧游北海之境。一组石头,就将两片异域时空交叠一处,令思想纵横驰骛,浩浩乎冯虚御风,飘飘乎遗世独立。 所谓百仞一拳、千里一瞬,实在莫过于此…… 得石之时,苏轼、吴子野并不相识。几年之后,他们俩才经李师中介绍相识(李师中就是上文中那位登州守),发现十分投契。元丰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亲友大多噤声疏远,而吴子野频频致书问候;绍圣年间,苏轼远谪岭南,吴子野又派自己的儿子前去嘘寒问暖。东坡晚年被贬南海后,吴子野也年近古稀,他更是以衰朽之躯,跋山涉水,四度跨海去探望苏轼。 他最后一次过海,是急着告诉苏轼内迁的好消息。六月二十日夜,两人一同渡海而还,苏轼写下了一生中最动人的一首诗: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其中颔联气象冠绝——“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如开悟般拨云见日,豁然开朗。 天风浪浪,海山苍苍。真力弥满,万象在旁! 这既是东坡一生修为所至,也或许沾带了吴子野的道骨仙风。二人渡海分别后,吴子野忽觉大限将至。于是他一路追上苏轼同游清远峡,期间“忽病,轼问之,默然微笑而卒”。 苏轼大恸,作《祭吴子野文》……3个月后,苏轼病逝黄州。 回想苏吴二人一生的交谊,再看《北海十二石记》,便知道这篇文章并不像表面上那么简单。 ![]()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