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喻建十《山水画基础概论》——山水画的起源与衍变(上)三品课堂

 石岩里_牛歌 2019-09-05

原创三品名家2019.4.4

我要分享

三品美术馆在继上一季书法课堂完美收官之后,今天正式推出国画课堂,由喻建十老师为大家带来《山水画基础概论》课堂。

三品课堂精彩继续放送,上一季书法课堂中几位老师的教诲言犹在耳。今天三品美术馆便已正式推出国画课堂。接下来由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喻建十老师为大家带来《山水画基础概论》课堂。

“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大。山不拒细壤,方能就其高。”在本季的三品课堂里,喻建十老师将细致入微地为大家讲解山水画的理论知识和基本绘画技巧。

名家简介

喻建十·1959年生,字九可。斋号不动容斋、小易简楼。

1985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留校任教。1993年赴日留学,1996年毕业于日本大坂教育大学研究生院,获硕士学位,2003年底回国。

天津美术学院美术创作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画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国家教育部高等院校美术专业类教学指导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文联委员,天津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天津市中国画学会副会长。

沧海遗珠

三品的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喻建十。从本节课开始,由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些山水画的理论知识和基本的绘画技巧。我们首先来了解一下山水画的起源。

山水画的起源

山水画的起源,首先源于古人对山水的原始崇拜。远古时期,人们对于大自然并不是特别地了解,山中的阴阳晦晴等自然变化,对他们来说都是很神秘的,也是很神圣的。因此,先人们便把自然界的种种物象,都依附到了神圣的神灵当中去。他们认为山是宇宙的肉体、岩石是骨骼、水是血液、草木是毛发、云雾是神灵们吐纳的气息……正是在这种崇拜的引导下,诸如道教、佛教等等的寺庙、道观都建在了深山里头,以祈求和自然的交流,在山水中,他们在寻求着一种精神的寄托。人们在朝拜的时候,模模糊糊地也会在朝拜的过程当中,朝拜的路途中,甚至到了寺庙、道观的环境下,他们也会模模糊糊地感受到了一种山林的力量。同时,也近距离地感受到了神秘的自然的真髓。对于艺术家、文人和思想家来说,他们在山中的徘徊,就如同一种冥想,也仿佛是一种憧憬。他们从四季的转换和山中的云雾、草木这些千变万化中,感受到了大地的律动,意识到了宇宙间阴阳二维的构成。阴与阳相互影响,使世界保持一种调和的状态,自然的秩序也得到了维系。艺术家们就这样,通过天与地的调和和转换得到了启迪和感悟。

将军崖 岩画

绘画的产生虽然很早,但是山水画的出现要相对地晚一些。古代的画家,多少年来在山中徘徊,他们盼望着能够透过眼睛所看到的秩序和对自然的感悟、对神灵的接近,通过一种合适的方式来把这种感悟和启迪表现出来。在这里,他们以前所掌握的那种形而上的语言显然是不充分的。他们想要表现的,是一个充满着复杂的视觉性和心灵体验的世界。对于这种经验,只有使用既是视觉的又是抽象的手段,才能加以表现。要想使体现着强烈的、开悟的形态能够即时为观者所理解、所把握,就必须要具有一定的视觉属性。要想使这种被创造的形态能够表现出具有普遍性和恒常性的真实,又必须具有一定的抽象属性,将现实性和抽象性结合起来的艺术形式,才能够表达中国古代艺术家对山水的感悟和诉求。于是,也正是在这样主导的动机下,中国的山水画应运而生了。

早期山水画

换一个角度来说,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既勤于耕作、又热衷于学问的这样一个民族。所以人们对于大地和自然的亲近感,是伴随着世世代代根植在心灵之中的,他们已经把几千年来所感知的自然界的律动,本能地渗透到了思想意识里。先民们从远古时期就接受了这种律动,并且是伴随着这样的律动成长起来的,因为他们知道,只有顺应自然的律动自己才能够生存,并且繁衍下去。对于这些不甚了了的、一些没有知识的农民阶层,他们是无法详细地说明这些自然当中的这种哲学的意味的。于是,这样的工作就委托给了学者、诗人和画家们。他们用文学的、美术的语言来表现人们所知道的真实,用直感力去探寻为天所设计的物象的真实样相。

这种天地间的地理环境因素,同时对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从地图上看,我国的领土东南面由大海保卫着,西北边有足以阻挡外来者侵入的山脉和沙漠,这种孤立性的特性确保了国家的安全,同时也加深了人们对土地的挚爱。

以上我们所说的这些都是山水画形成的客观因素。从主观上来讲,早在商代,人们就有了信仰的对象。在诸神的序列当中,包含有创造万物的祖先,以及时至今日依然在中国被农民所信奉的土地神。《周易》中有“乾为天,坤为地”的说法,这就体现了最朴素的自然观与人生观,即天与地是由一种二维关系维系起来的,这种二维关系奠定了我国古代绘画观的基础。老庄思想也是山水画产生的重要的动因,这类思想讲究“出世”的主张:在自然中寻求精神的寄托。在一定程度上,这种思想也促成了山水画的产生。

山水画的早期阶段是产生于隋唐时代,隋代展子虔的《游春图》是我们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的一张山水画。

展子虔 《游春图》

那么早期山水画的特点是什么?是“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画中的人物要比山还高,水是没有流动感的。这个时期的山水画刚从人物画中独立出来,对于山水的表现尚处于归纳性比较强、技术性还不很全面、不太成熟的阶段,展子虔的《游春图》就是处在这样一个初始阶段的山水画。

唐代李昭道的《明皇幸蜀图》 现在看来,这件作品还仍然带有一定的图案性,没有特别地贴近自然,也不像后来的山水画那样能够给人以“可居可游可卧”的感觉,这个就是山水画的初期阶段。

李昭道 《明皇幸蜀图

中期山水画

五代开始就进入了山水画的中期阶段,这个中期阶段可以说是一个从五代到清朝中期很漫长的阶段。该阶段的特点是全景式的、雄浑的、博大的、静谧的、永恒性的,五代的山水画基本上可以用这样的词语来概括。五代虽然和唐代相隔的时间并不很长,但是山水画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这个时候的山水画已经逐渐进入了成熟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山水画家是荆浩、关仝、董源和巨然。那个时期的山水画家受到老庄思想的影响,想要超然物外,祈求站在世界之上来看世界。庄子的 “天人合一”的思想被认为是中国山水画的动因所在,在我个人看来,随着阶段的不同,人们对“天人合一”的理解和表现也是不一样的。在五代和北宋时期,艺术家们以俯视的视角来看世界,感觉人是渺小的,他们力求让人的个体去接近自然。所以说,那个时期的“天人合一”在更多的意味上来说,是由人去“合”天、人去“合”自然。

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件作品是五代董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图》,作品画的是南方丘陵地带的山景,画面很安静,给人以静谧、永恒、超然的感觉,同时也带有一种人在其中自然地被自然界所融化的感觉。

李成《寒林骑驴图

《潇湘图》也是董源的一件代表作,此外还有关仝的《秋山图》、巨然的《秋山问道图》等。这些作品表现的都是层峦叠嶂、可居可游的自然景观,作者在这里在竭尽全力地去表现和反应自然、贴近自然。这个时期的山水画,人的主观情感的注入并不像后来那么强烈,因为人是站在世界之上来看世界的,画的是一种无我的境界,有我的个人的表现手法和个人的视角在里面。但是并没有过于强调表现自我,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如何贴近自然和表现自然上。因为这样的追求,使得那个时期的山水画在反映自然的技术上,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并且一直影响到现在。

李成《读碑窠石图》

我们再看五代宋初李成的《读碑窠石图》,作品画的是近景的山水,画面表现的是一种空寂、荒凉、凄然的景象。当时的人们认为,恰恰是这种静谧、苍然、缺少生机的景象,才是最为恒久的。而五代和北宋艺术家们所追求的正是这种亘古不变的自然的启迪,他们想要以此来感受自然的伟大和永恒,以及人的渺小。李成的另一幅作品《寒林骑驴图》表现的也是这样一种平远、空旷的景象,人的存在在这里体现得并不是很强烈。画面当中虽然有人,但都是融入到自然中去的人,只是一个很渺小的陪衬。

今天为大家介绍了山水画的演变过程和发展,本节课到这就讲完了,下节课将继续为大家讲解山水画的衍变历程。谢谢大家!

作品赏析

2016年三品美术馆“吾境—津门六家展”作品

喻建十《黄河浪怒连天来》180cm × 98cm

喻建十《疏林秋晚》180cm × 97c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