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划分中等收入组和中等收入群体?这两个概念不能傻傻分不清?

 曾经的银行老王 2019-09-05

最近,有关中等收入群体的相关词组和相关报道瞬间走红。一方面人们对自己是不是中等收入和中等收入的标准特别的关注,另一方面人们更关心的是中等收入人群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生活水准。

2019年1月25日,某机构公布了2018年全国时间利用调查报告,提出了:中等收入群体就业工作时间最长,工作时间为7小时51分钟。对于调查分析报告的结论,也许并没有多少人异议或者质疑,毕竟调查的数据摆在那里。人们质疑的是报告里对收入群体划分的注释。

在解读文件注释中指出,低收入群体是指调查对象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的群体;中等收入群体是指月收入在2000-5000元;较高收入群体是指月收入在5000-10000元;高收入群体是指月收入在1万元以上。

这个结论一出台就引起了广泛的争议,而对于这个划分标准与自我感觉的差异才是这一分析报告走红和引发争议的最大原因。

有媒体直接指出这就是相关机构首次明确中等收入定义:月入2000-5000元。

有的自媒体更是直接质疑:你说大学生一毕业月收入2千到5千就是中等收入群体?

同样让人质疑的是,人们认为中等收入群体应该是生活较富裕的群体,而现实的这个标准却往往达不到这个目标,因此,网友的评论更是五花八门的吐槽:

江苏南京的网友说:两千为中等收入?两千也不够日常月消费啊!

其它的评论更是措辞激烈,质疑的核心点直指中等收入标准。

面对各方的质疑,相关机构紧急发布声明:中等收入组≠中等收入群体,月入2000-5000并非“中等收入群体”。这次时间利用调查中的“中等收入群体”实际上是“中间收入组”的概念。这种划分方法在各种调查中很常见,实质上就是“组”的概念。这与一般意义上的中等收入群体划分标准不是一回事。本次调查结果中提到的“中等收入群体”这个名词,与一般意义上的收入群体划分标准没有关系。

我们知道,在统计学上有些内涵是有明确的定义的,而这些明确的定义在使用时必须规范,不能随意定义或套用,否则就会形成一定的混乱,就像中等收入群体,是有明确的概念的。

中等收入群体是一个地域在一定时期内收入水平处于中等区间范围内的所有人员的集体。不但有明确的定义,而且在我国还有明确的标准。

“这次时间利用调查中的“中等收入群体”实际上是“中间收入组”的概念本身也许没有什么问题。因为这种划分方法在各种调查中很常见,实质上就是“组”的概念。但是,在调查统计分组时,你可以对样本群体进行分组并对每一组的情况进行定义,这在统计学上是常见的,但是你不能对你自己的一次调查分析的样本数据就随意地套用已经约定俗成的、概念明确的定义,你可以自己约定定义但是前提这个定义是没有特定含义的,如果有特定的含义你就必须规避或者进行明确的说明,而某机构发布的调查报告没有对中等收入群体的划分进行充分的解释,这才是导致引发众多非议的地方。

中等收入群体和中等收入组傻傻分不清,这会导致一些结论出现偏差,同时会引起本来正确的结果出现误判,任何分析、调查和研究机构,所有发布的数据都必须是严谨的,应用的方法都必须正确的,分析的结论是科学的,这样的结论和数据都会得到社会的尊重。

作者:麒鉴,财经金融分析

如何划分中等收入组和中等收入群体?这两个概念不能傻傻分不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