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仁康丨交响乐之旅(下)

 周原樵翁 2019-09-05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以后,随着标题交响曲的兴起,使交响曲和文学题材结上了不解之缘,许多交响曲都是以优秀文学的作品为题材。柏辽兹是以写作标题音乐著称的作曲家。他的《幻想交响曲》、《哈罗德在意大利》和《罗密欧与朱丽叶》都是标题交响曲。其中,《哈罗德在意大利》取材于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拜伦的长诗《恰尔德·哈罗德游记》,交响曲的每一乐章都附有一个说明特性和内容的文学标题。现在我们来听听这部交响曲的第三乐章《阿布鲁齐山民对情人所唱的小夜曲》。这个乐章描写意大利那坡里北边阿布鲁齐的山区风光和风俗生活。愤世嫉俗的哈罗德来到这里,显示出沉思默想、苦心焦虑的神态,倘佯在小夜曲的音乐声中。引子模仿风笛吹奏者的音乐,双簧管、单簧管和大管吹出风笛上的持续低音。

柴科夫斯基是写作抒情戏剧性交响曲的巨匠,他的交响曲长于表现幸福理想和现实生活之间的矛盾冲突,刻划复杂的心理状态,其中既有向往幸福生活的热情,又有断肠的忧思。他的六部交响曲中,第四、第五和第六交响曲具有深刻的感染力。现在我们来听听《第五交响曲》的第一乐章。它虽然没有标题,但却具有鲜明的标题性。

奥地利作曲家马勒的交响曲,以气势宏伟、结构庞大著称。他的第二、第三、第四和第八交响曲,都像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那样含有声乐。《第八交响曲》采用一支庞大的乐队、八个独唱歌手和两个合唱队,演出时,参加表演的人数往往超过一千人,所以有“千人交响曲”的称号。全曲时长一个半小时,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采用九世纪的一首拉丁文赞美诗《来到了,来到了,智慧的创造者》;第二部分取材于歌德的诗剧《浮士德》的结尾场面。诗剧《浮士德》描写精通魔术的老学究浮士德博士厌弃书斋生活,把自己的灵魂出卖给魔鬼,换得了智慧、爱情和权力。最后,按照契约他要被魔鬼带进地狱,但上界的天使拯救了他。《第八交响曲》第二部分描写天使所居住的仙界。开头一段由木管乐器、加弱音器的小提琴和低音弦乐器拨弦演奏,描绘“山在虚无缥缈间”的空灵仙境。音乐由慢而快,渐渐变得生动流利,而又从容不迫。当合唱进入时,速度再次放慢。散处于山岩之间的神圣隐士们唱道:

森林,森森动摇,

岩石,迭迭增高,

树根,纠缪缠绕。

树干,密接牢牢。

流泉,飞迸惊涛,

岩扉,深深荫罩。

狮子,默默逍遥,

周遭盘旋友好,

虔诚敬此圣郊,

如作爱藏前哨。

(郭沫若译)

接着男中音和男低音先后独唱两支神甫的歌,女声和童声合唱天使和升天孺子的歌,托负着浮士德灵魂的天使们,在高空中飘浮。代表比较年轻的天使们的女声合唱和代表比较成熟的天使们的混声合唱此起彼落,然后是代表玛利亚宗博士的男高音独唱。竖琴和钢琴奏出的琶音描写光明圣母的飞来。在赎罪女子、撒玛利亚女子和埃及的玛利亚的独唱和重唱之后,另一赎罪女子攀附着圣母的衣脚走近,她就是在魔鬼的帮助下,与浮士德发生过爱情的甘泪卿。她和升天孺子相继歌唱。最后,竖琴、钢琴和钢片琴的琶音,像流水一般抒写一种超凡入圣的境界,神秘之群的双混声四部合唱,和七个独唱者的重唱结合在一起,唱出了诗剧《浮士德》的最后一段歌词:

一切无常者,

只是一虚影;

不可企及者,

在此事已成;

不可名状者,

在此已实有;

永恒之女性,

领导我们走。

(郭沫若译)

文章节选自《音乐欣赏讲话》



莫扎特相关图书半价促销

※古典音乐图书,我们只推荐最好的!当当网近期莫扎特相关图书,每满100减50,大家可以灵活凑单,凑够整数,半价买到您需要的莫扎特图书!!举例如下,比如说大家可以再凑58块钱,即可300减150啦。

01

※《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集(原始版)》:德国亨乐出版社版乐谱以其最佳版本研究队伍在学界、业界向来饱受好评。与市场同类图书相比,这套恩斯特·赫特里希编著姚莉静编译的卷本的《莫扎特钢琴奏鸣曲集(原始版共2册)》便是首选经典作。无论是初学莫扎特作品的琴童,抑或是考究版本的学者,这套乐谱都无疑是他们的。除演奏用书的价值,简约而简单的这一版本也失为值得专业音乐人士和音乐爱好者收藏的精品乐谱。


02

※《莫扎特六首钢琴小奏鸣曲》:方百里:“此次出版我们在指法修正、编定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现在提供给大家的指法是我们反复推敲,精心设计的,出现在乐谱标记指法上方括号中的指法,是供学生选择的。”

03

※《遇见莫扎特:从神童到大师的音乐人生》:保罗在书中简要梳理了莫扎特的生平,包括作为神童的青少年时期、作为宫廷乐师的萨尔茨堡时期以及作为自由职业音乐家的维也纳时期;他还结合莫扎特音乐作品的主要体裁,包括宗教音乐、室内乐、歌剧、协奏曲和交响曲等,列举了其中的重要作品及他的个人*爱作品。对于一些历史聚讼,保罗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尤其是关于莫扎特的父子关系、夫妻关系以及他的财务状况(包括那些让许多莫扎特热爱者感到难堪的借信)。由丹尼尔·约翰逊撰写的附录则讨论了莫扎特八九岁时在伦敦居留15 个月的经历,并假想了这样一个问题:要是莫扎特当初选择定居伦敦,音乐史又将是怎样一副模样?

04

※《莫扎特与纳粹:第三帝国对一个文化偶像的歪曲滥用》:莫扎特提倡的人道主义世界观和纳粹思想尽管明显不相容,第三帝国仍将这位伟大作曲家的音乐用于巩固自己的政权。本书作者艾瑞克·莱维查阅了期刊、日记、演讲稿等大量档案材料,再现了纳粹利用莫扎特建立自己文化及政权优势的史实。

05

※《古典音乐—海顿.莫扎特与贝多芬的时代》:《古典音乐:海顿、莫扎特与贝多芬的时代(原版引进)》系英美音乐学界的权威音乐断代史书,代表了西方学术界音乐史研究的一流水平。覆盖了西方音乐史的六个重要断代。翻译出版后,相信将对中国进一步深入理解西方音乐文化并加强中国本土的音乐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上海音乐学院相关专业的教授学者组成译审委员会,负责具体翻译工作的安排、组织和质量把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