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作文教学:浅析作文审题的精细化

 老刘tdrhg 2019-09-05
作文教学:浅析作文审题的精细化


王萍

作文怎么写才能不跑题?大多数语文老师必定会说紧抓题目关键词,这固然不错,毕竟关键词是涉及材料主旨蕴含的词,但仅抓关键词是绝对不够的。比如说,如果提炼出的关键词是“自由”,学生围绕“自由”自由发挥,很容易想得片面,还要弄清题目是谈“自由与规则”“自由与传统”还是“自由与叛逆”,等等。因此,找到关键词后还需要更精细化的审题。

如何精细化审题呢?在此,我结合教学中的实例谈几点体会。

一、着眼于整体

审题时一定要有整体意识,切忌只孤立地抽取材料中的某个词语,然后以此为话题或题目而“另起炉灶”。写作要求中的“自选一个角度”并不等于自选一个词语,哪怕是抓准了关键词,也必须从材料内蕴本身出发进行解读。下面以三则材料为例简要分析。

材料一:有人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也有人说,成大事者当胸怀天下,不拘小节。

材料二:诗人北岛曾痛心地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商业化和娱乐化正从人们的生活中删除细节。

材料三:几位朋友说起这样一段探险经历:他们无意中来到一个人迹罕至的山洞。因不清楚洞中环境,便点燃了几支蜡烛靠在石壁上。在进入洞穴后不久,发现许多色彩斑斓的大蝴蝶安静地附在洞壁上栖息。他们屏住呼吸,放轻脚步,唯恐惊扰了这些美丽的精灵。数日后再去,却发现这些大蝴蝶已不在原地,而是远远地退到了山洞的深处。大家若有所悟,那里的环境也许更适宜吧——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细细比较会发现,材料一强调“注重细节,方成伟业”;材料二强调“关注细致的生活方式、细心的处世态度、细腻的感情交流、细小的审美情趣、细密的文化内涵”;从“小小的蜡烛竟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可以看出材料三是在强调“小细节有大影响,会造成大变化。”如果只看“细节”二字,三则材料用一样的写法,自然不能更有针对性地写出深度来。议论的着眼点不仅仅是关键词,更本质、更重要的是关键词与整则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要仔细辨别材料中的精微含义,否则说理就难免偏执、片面了。

二、把握主旨与情感侧重

再来看一则有关“细节”的材料:

一个游客去波罗的海海滨度假,找到一处房屋,打算同房东——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签下租房合同。老人劝他不妨先试住几天,看究竟合适不合适,再做决定。游客住下后感到很满意。到第5天,将要签合同时,却发生了一点意外:一个精美的玻璃杯被他不小心打碎了。他忐忑不安地打电话告诉了老人,老人说:“不要紧,你又不是故意的,我过来签合同时再拿一个来。”游客把碎玻璃和屋里的其他垃圾打扫了。不久,老人来了,进屋后就问:“玻璃杯碎片呢?”游客回答说,已装进垃圾袋,放到门外了。老人赶紧出门,打开垃圾袋看过后,脸色凝重地对游客说:“对不起,我不再把房子租给你了。”然后,老人仔细地将玻璃碎片一一捡了出来,放入另一个垃圾袋,写上:“玻璃碎片,危险!”

整则材料没有关键句,虽然从中能提炼出“细节”这个关键词,但若概括材料的情感倾向会发现,房东老人能從游客的行为中窥见其人的素养、品质,他将玻璃碎片捡了出来并标注上“危险”这件小事也说明他处处为他人着想。因此最精准的立意是“细节见素养”“关爱他人从关注细节做起”。

精细化审题要准确把握材料的思想情感、作者的观点态度,及出题人的命题意图,因此要仔细揣摩材料的语气、措辞。如2012年上海高考作文题材料:

人们对自己心灵中闪过的微光,往往会将它舍弃,只因为这是自己的东西。而从天才的作品中,人们却认出了曾被自己舍弃的微光。

这则材料的第一句用了“只”字,第二句用了“却”字。“只”强调原因的唯一,仅仅因为是自己的就要舍弃,言外之意是人云亦云,迷失了自我;“却”表示一种意外,没想到天才的作品中有自己曾经拥有却不曾珍惜的。这两个字鲜明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取向,从而可以得出“要肯定自我价值,抓住灵感,付诸实践”的立意。

三、多元解读材料

高考评分细则明确规定作文要切题,立意要独到、深刻。精细化审题要求学生仔细推敲,抓住材料的中心,精准立意。而面对有多个对象且无明显主次之分的材料时,精细化审题也指从不同角度分类立意,从中选择出最佳立意,力争使文章立意深刻、新颖。

且看下面两则材料。

材料一:老师去为学生准备咖啡,回来时端着一大壶咖啡和各式各样的杯子,这些杯子有陶瓷的、塑料的,有的普通,有的昂贵,有的粗糙,有的精致,老师让大家随意享用。等每个学生都端起一杯咖啡,老师说话了:“你们注意到了吗?所有好看昂贵的杯子都被用了,剩下的是那些朴素便宜的杯子。杯子不会让咖啡的质量变得更好,很多时候,只是让它变得更贵一些,甚至,有时候让人忽略了到底我们在喝什么。”

材料二:在烈日炎炎的正午,当农民们忙于耕种而大汗淋漓的时候,水对他们是最宝贵的东西。当一个牧羊人从山上下来,口干舌燥的时候,要是能够趴在河边痛饮一顿,那他就是最了解水的甜美的人。可是,另外一个人,尽管他坐在绿阴下的靠椅上,身边放着漂亮的水壶,拿着精致的茶杯喝上几口,也仍然品不出这水的甜美来。——乌尔法特《生活》

不难看出,材料一相对单一,表面是谈“咖啡”和“杯子”的关系,实际是谈“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告诫人们不能舍本逐末,要关注内涵,保持本色。材料二中则有“农民”“牧羊人”“另外一个人”三种人,内容更丰富,学生可以从不同人的角度提炼出不同观点。比如从“农民”的角度立意为“美好源于需要”,从“牧羊人”的角度立意为“经历苦难方懂幸福”,从“另外一个人”的角度立意为“摒弃浮华,追求本色”,还可以从整体角度出发谈“心境与环境”“品味生活的滋味”……一般而言,材料中不同的人、事、物就是不同的立意角度,甚至对主要的人、事也可多角度立意。所以我们要选出最符合命题人意图、最易写出彩的立意,这才是谨慎审题、精准立意的目的。

虽然近来有淡化作文审题的倾向,但学生在考场上如若不能精准审题,信马由缰而写,离题万里而不自知,最后悔之晚矣。于诸多形似的材料中精准把握立意,正如在春日里区分海棠和樱花,不能只看花色,还要着眼于整体,注意侧重,从花苞、花瓣、花柄等多角度仔细观察,才能精准把握,细赏芳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