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48、刻画出了得“道”之人的形象——聊《道德经》 正是因为,“道”在变化过程中的“无中生有”,“有中知无”的道理。《道德经》接着论到:“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正是因为,“道”在变化过程中的“无中生有”,“有中知无”的道理。因此,优秀的人听了道之后,勤勉地实行;一般的人听了道之后,只是似懂非懂将信将疑;俗陋的人听了道之后,反会哈哈大笑。若不被这种人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这是所有真理的遭遇过程。 因此,“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明白“道”的人好似愚昧;遵“道”而行的人好似后退;行在平坦 “道”上的人好似行在崎岖的路上那样艰难;有上德的人好似峡谷;越是广有上德的人越好像感觉不足;践行上德的人好似很怠惰;质朴而纯真的人好像很浑浊。活生生的刻画出了得“道”之人的形象。 那是因为,“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那是因为,非常白的反而好似那有污垢;非常大的空间反而没有棱角;非常大的器具反而成形在后;非常大的声音反而近乎无声;非常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平常形状。“道”真实幽隐的无名。但只有“道”,才善使天地万物生生不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