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唐代诗坛上,有一位9岁就能写作的神童诗人。
他的才华堪比李杜,与孟浩然并称为“王孟”,他就是王维。 他还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当代诗匠,又精禅上理”,后人冠以他“诗佛”的称号。 如果说李白豪放不羁,杜甫忧国忧民,那么王维则是反求自然。 王维做官的年代,盛唐发生了安史之乱,君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随时命不保夕。 所以,身在乱朝中的王维,干脆脱身朝廷,寄情于山水田园之中,成了一名诗佛。 纵览王维的一生,可以浓缩成三个词: 少年看远,中年看开,老年看淡。 
▲王维画像 追古烁今,凡成大事之人,俱是少年有志,胸怀天地之人。 年少就胸怀壮志,为君王了却天下事,为自己赢得名利。可见,人在少年,要立鸿鹄志,争做奋斗者,不玩物丧志,要沉下心来,脚踏实地,践行人生目标。从王维早年时期的诗《观猎》,可以看出他期盼建功立业的决心: 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 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
在唐朝,一个人想要建功立业,必须要通过科举考试的选拔。 于是王维,潜下心来读书,要凭借自己的学识一展抱负。 他20岁金榜题名,中了进士第,官封太乐丞。 当时的朝廷里,难以再寻到像王维这样满腔热血的男儿。 王维就像是盛唐的一位璀璨明星,人生充满正能量。 他站在山巅,目之所及,看的很远。  756年,安史之乱爆发了,长安被叛军攻陷,王维被捕后被迫出任伪职。战乱平息后,王维被下狱,因他作诗《凝碧池》抒发了亡国之痛,又经众臣求情,降职为太子中允。刚过而立之年的他,就经历了官场上的动荡、妻子不幸早逝的打击。从此他终生不再娶,开始皈依佛门,看淡一切,以“摩诘”自称,诗风显出一种孤独冷漠。命运捉弄着王维,把所有的苦难都加注在他身上,似乎是在逼他看淡是非得失。遭遇的种种不幸,让王维的内心变得强大起来,正如那句话,“所有使你倒不下的,都将使你变得更加强大”。政坛变化莫测,人世浮沉,王维已经看开,不愿太深入。他宁可一辈子做布衣,也不肯卑躬屈膝地谋求仕进坚持自己气节。但是,当他得知张九龄是位贤明的宰相,用人唯贤不结党营私。他早年的抱负又从心底涌起,于是他写信向张九龄陈情本意:看得开形势,放得下面子,为天下苍生尽一己之力,这才是一个真正的臣子。  晚年的王维,不再挂心繁杂世事,追求宁静平淡的环境和生活。当时的朝廷里,张九龄已罢相,李林甫独揽朝政,朝政日益不堪。一个“空”字透出了王维心境,他看淡了官场的残酷斗争,寻求山林生活来让自己平息浅愁。既然朝政的混乱不利于做官,那不如看淡仕途,独善其身。功名利禄不再是心中向往的天地,而是像青烟一样的虚幻之景。 洁身自好,活在一片净土里,不为外界的污浊所侵扰,与世无争,自得其乐。公务之余,他把精力全部投注到写诗作画、参悟佛理上,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王维就这样静静的度过晚年,临终时他仍作书,向亲朋好友道别,完成后便安然离世。一号书院
|